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着眼历史,链接当下
作者: 孙辉摘 要:由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远离现实的生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导致学生阅读理解困难。因此,教学此类课文,既要着眼历史,又要链接当下。可以通过情境再现,感悟人物形象;通过适当补白,体会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红色文化;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价值认同。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红色文化;价值认同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40多个文本,歌咏着英雄,诉说着革命先辈的事迹,寄托着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各个学段以及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学习任务群中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例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1]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类作品所具有的特征——远离现实的生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导致学生阅读理解困难。因此,教学此类课文,我们既要着眼历史,通过还原现场,引导学生走近革命英雄,又要链接当下,在生活中感知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一、着眼历史,还原现场
(一)通过情境再现,感悟人物形象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要注重语言知识与革命文化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目标指向对人物精神的感悟,而是要通过情境再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从而深刻体会人物的品质。[2]
如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教师可以播放毛主席生前的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情境,进而让学生感受:因为毛主席关心人民,所以当没听到碾米的声音时,他的神情是严肃的;因为他把人民放在心上,所以为群众沏茶,向他们介绍喝茶的好处;因为他爱护群众,所以帮母女推碾子。影像资料可以再现当时的现场,聚焦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帮助学生触摸到毛主席和蔼可亲、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与群众心连心的伟人形象。
又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也感受不到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更不能体会到将一位英烈安葬在国外的悲痛感觉。上课之前,我安排学生收集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材料,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抗敌的事迹,让学生对这场战争有更多的认识,体会到志愿军士兵不畏艰难、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放映《长津湖》中毛岸英英勇牺牲,以及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消息的片段,还原现场,让学生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述,增加素材,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细节描写。通过深情诵读,学生感受到毛主席失去儿子的悲痛,及其为人处世的气度,从而对他心存敬意和爱戴。[3]
(二)通过适当补白,体会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体现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携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基因。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化厚重,学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白,进一步丰满和充实内容情节,让革命精神在故事情节中生动地显现出来,让学生在还原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更容易体会到人物的品格。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有两处描写很精彩:一是解放军解放隆化城遇阻,董存瑞主动请战时的情景;二是董存瑞受伤后来到桥下,在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放炸药包、冲锋号响起的时刻,不惜用身体托住炸药包,炸毁暗堡,为部队开辟一条前进的道路的场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两处描写,尝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董存瑞此刻的想法。
学生想象道:“敌人的火力点如此凶猛,和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个倒在我的面前,强攻是不行的。要想胜利,炸掉暗堡是关键。”“打仗就会有牺牲,但我想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完成任务。”“冲锋号已经响起,战友们已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可暗堡还没拔掉。就用我一个人的生命换取更多人活着吧。”……这样的补白,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让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上。
又如,《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只有11岁的倔强少年,巧妙地说服要帮助他的陈赓同志,结果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把握好关键句子,并进行多次朗诵,将有助于学生感悟这一角色的个性。比如:“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此句建构的情节是最沉着、最能表现出角色情绪的关键性句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轻轻拍”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他为什么要“轻轻拍”,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揣摩,学生的心中就会树立起一个倔强、懂事、为他人着想、不顾自己安危的可爱、可敬的小红军形象。
二、链接当下,关联生活
(一)感知身边的红色文化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即生活”。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链接当下,关联学生的生活,以任务为导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深入探究。这类课文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找到语文教学和价值观的结合点,让学生把时代、事件、人物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触动学生的灵魂,进而促进其行为的自觉。学生的关注点、生活经验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都可以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毛主席以张思德为例,论述了“死的意义”。在学习后,可以指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了解到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都有甘于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牺牲的人。例如,见义勇为的快递小哥、对抗病毒的白衣战士、逆行火海的消防队员、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等。
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英雄与榜样人物,加强与他们的情感共振,进而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
(二)在活动中形成价值认同
基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特征,教师还要借助活动,活化教学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同时,教师要以价值认同作为切入点,从活动素材中挖掘德育知识、价值观知识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价值认同。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我将单元内容做了整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请学生收集资料,开展“编写革命诗集”活动;之后,组织学生欣赏爱国主义影片并撰写评论,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最后,请学生寻找身边的楷模,组织学生开展上门慰问活动。“读爱国美文、讲爱国故事、访爱国英雄”的系列学习活动,使分散的内容、割裂的板块得到了有机融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洗礼,在文化传承、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让自己的革命情怀变得更加深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7.
[2][4] 张林忠.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3(2):112-114.
[3] 程国芹,成汉平.立足语文教学 赓续红色基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策略浅探[J].山东教育,2023(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