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表达”

作者: 李莉

摘  要: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色彩在课文中无处不在,字里行间有色彩,行文插图有色彩。在教学中,可以依托色彩把握文章结构,抓住色彩推敲文章语言,借助色彩揭示文章主旨。

关键词:小学语文;色彩;阅读教学

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试着让学生想象,看到红色会想到什么,他们会想到红领巾、火焰、鲜血等;看到蓝色,他们会主动将其与大海、天空和湖泊联系在一起。有时,他们还会打通感官,捕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色彩与听觉的关联,感受春意盎然的热闹;对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中碧与白、青与红的格调,感受意境明丽的春意;发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觅得语言的盛景……通过学习色彩词汇,学生将视觉表达转化为文字理解,更好地抒发了情感,传达了思想。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要关注色彩在教学中的“独特表达”,为学生再现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一、色彩在课文中无处不在

小学生对色彩敏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借助“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火红火红的太阳”“雪白雪白的浪花”……诠释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内心的情感,就构成了色彩的“文字语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及选用的插图,处处凸显着色彩元素,彰显色彩的独特“感染力”,能够有效

帮助学生从形象化的角度深入理解语言的“内里”,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多彩的季节”等带有色彩的短语串起了全文;《端午粽》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描述形象生动,让端午粽很有画面感;《棉花姑娘》中“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这样的表达,再现了棉花姑娘病好后健康蓬勃的样子。再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表述,完美呼应了本段开头的“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如果说中、低年段教材

专注于让学生去感知自然界的色彩,感受色彩背后的自然魅力;到了高年段,教材中就出现了更多指引学生感知色彩“情感”和象征意义的文章。如六年级上册《江南春》由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引入,看似展现了千里江南莺歌燕舞、桃花如霞、柳树披绿、各色酒旗迎风招展的兴旺景象,描绘了烟雨朦胧中庙宇的金碧辉煌、楼台的雕栏玉砌,实则隐藏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再如六年级下册《草原》中的“翠色欲流”,《丁香结》里“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草原、对丁香的喜爱之情;《金色的鱼钩》中“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虽然表面上是金属的真实颜色,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思想品质和不朽的革命精神。在《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中,“青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坚强的精神与意志,提示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要能领悟到色彩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此外,教材中选用的插图展现了生动、丰富、鲜明的色彩。插图向来有教材“第二语言”之称,或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是课文重点的再现,或是经典镜头的定格。插图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由色彩组合而成的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以其灵动、明艳的色彩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中以“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统领全文,在对开的整幅插图中,翠绿色的荷叶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而细节处,被荷叶映衬的透着绿色的小水珠绽放笑脸,分外可爱;身着红色披风、携着透明翅膀的蜻蜓,格外神气;穿着绿面黑点燕尾服的音乐家青蛙,正在放声歌唱,活力四射;披着红色纱衣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在荷叶下游来游去,惬意无比……整个课文场景完美地裹挟进了这幅色彩图中。再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中,敏捷的燕子、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全部汇集于一幅水墨画之中,展现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又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中,一个整版插图展现了湛蓝天空下一碧千里的草原,“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就像只用绿色渲染”“到处翠色欲滴”。看着插图,似乎就能感受到天的明朗、空气的新鲜和人的洒脱。这幅插图让文章的主旨“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一览无余。

二、用好色彩,让教学事半功倍

(一)依托色彩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也是文章的骨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关注文中特定的色彩,可以更好地明晰文章结构,理清阅读思路。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文中以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我”为每个季节画了不同颜色的太阳,给世界万物带来了各种美好的景象。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按照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的顺序展开,每个段落对应一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一个核心色彩词。教学中,教师以四个色彩词“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串起了教学。教学如下:

师  请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这个小男孩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插图。)

生  他在画太阳。

师  是呀,这位小画家在一幅一幅地画太阳呢!你会画吗?课后你也加入他画画的行列吧!那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小画家画了几个太阳?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生  小画家画了4个太阳,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

师  通过刚刚自由读课文,你一定知道了绿绿的太阳是送给谁的?

生  绿绿的太阳是给夏天的。

师  (出示烈日炙烤大地的酷暑图,其中有无精打采的小草,吐着舌头的小狗……)为什么要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呢?

生  想把清凉带给小草,带给小狗。

师  绿绿的太阳照到无精打采的小草上,小草会

——

生  直起了腰。

生  跳起了舞。

师  绿绿的太阳照到吐着舌头的小狗身上,小狗会

——

生  小狗会充满活力。

生  小狗会快活得撒欢。

师  金黄的太阳是送给谁的?

生  送给秋天。

师  (出示到处都是一片金黄的秋景图)金黄的秋天里,你看到了——

生  田野里金黄的稻田。

生  校园里金黄的银杏叶。

……

师  红红的太阳是送给谁的?

生  送给冬天。

师  除了文中提到的让阳光温暖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你还想让冬天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

生  我想让阳光照到贫困的人身上。

生  照到那些因为遭遇失败而心情低落的人身上,让他们重拾信心。

师  (出示多彩春天的图景)彩色的太阳是春天的太阳。你认为春天的太阳还可以是怎样的?用“我要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春天,     ”的句型描绘你想象的场景。

生  我要画一个粉粉的太阳送给春天,让阳光

催开桃花、樱花、梅花、杏花的笑脸,让花团锦簇的场景绚烂整个春天。

生  我觉得春天的信使是迎春花,所以我要画一个嫩黄的太阳送给春天,让阳光吹响迎春花的小喇叭,把春天来临的讯息带到祖国的各个角落。

师  老师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而是将多彩的春天放到了最后?

生  这种写法比较独特,从色彩出现的先后看,

从夏、秋、冬单一的绿、黄、红写到

春天的多彩,就像是色彩的汇总。

师  你的理解很独特,让我想到了先分后总的写法。这是一种理解。

生  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说明春是新的开始。经历了从夏到冬,万物走向新生的春天,这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师  你的想法引经据典,为作者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解释。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依次展示夏天酷热、秋天丰收、冬天严寒、春天多彩的图片,启发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赋予不同的季节

以不同颜色的太阳。在此过程中,色彩转变成为学生把握文章核心内容的重要依托。聚焦四个自然段中“绿绿的”“金黄的”“红红的”“彩色的”四个核心色彩词,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深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四种不同颜色代表

了四个季节的太阳,不同季节的太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每个季节的太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而是将多彩的春天放到了最后?”的探讨,学生紧扣“色彩”,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文章结构。

同样地,《海上日出》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发现色彩的变化,整理出“天空一片浅蓝→一道红霞→红是真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发出了夺目的亮光”这样的日出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二)抓住色彩推敲文章语言

老舍先生曾强调,写文章

必须清楚明白遣词造句,先把话说清楚了,然后才能求生动。换言之,准确、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而形象、生动和优美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些运用色彩的文章,融形象、生动、优美、准确、得体于一体,值得教师带着学生穿行于字词句间,推敲捕捉,觅得其中的绚丽。

首先,抓住色彩品味用词。用词恰当、准确和凝练,首推古人的诗词歌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不仅成就了“千锤百炼”的佳话,更是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与学生共同品读该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千锤百炼为一“绿”》的故事,然后请学生思考王安石可能用过哪些字来替换“绿”字。当学生先后想到“吹”“到”“满”“入”等字时,教师又让他们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思考如何逐一排除这些字,最终选定“绿”字,并分享理由。如此,学生像王安石一样,深入品味推敲修改用字,逐步体会到了“绿”字所蕴含的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恋。

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中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生动描绘出了乌云的浓重和雨势的猛烈。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色彩构建画面:“黑云翻墨”再现了令人恐惧的浓云密布,“白雨跳珠”刻画了如珍珠般闪亮的雨滴;“黑云”“白雨”看似在写云和雨,实则在渲染云之黑重和雨势之大;看似简单的文字,实则是具体的意象。如此,学生不仅领略到了文章语言的精妙,还体会到了“大雨有声,大雨有色”的丰富意境,增强了对文本语言韵味的领悟。

其次,抓住色彩体悟表达。教材选文中多处运用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色彩词,并巧妙融入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含有色彩的句子

展开联想品读,体悟语言表达之妙。如《金字塔夕照》一文就用色彩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展示了一幅静态的“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作者用“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开篇,罗列了金字塔周围的环境——“金色的夕阳”“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