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让过程可见

作者: 褚雅娟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落入“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的窠臼。“可见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要突破常规教学的固有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让古诗词学习的过程可见,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多样诵读,让诗意理解可见;二是合作研习,让诗情体悟可见;三是模仿创作,让诗句迁移可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可见的学习

新西兰教育学家约翰·哈蒂的“可见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自主性。[1]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落入“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的窠臼。“可见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要突破常规教学的固有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让古诗词学习的过程可见。

一、多样诵读,让诗意理解可见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有自主诵读、对比诵读、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来学习古诗词,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诗意,领略诗趣。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山行》时,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诵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初步感知诗意。有的学生重读了诗中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等词语,读出了一幅山林美景图。有的学生在读“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重读了“爱”字,读“枫林晚”时语调上扬,读出了诗人对枫树林的喜爱之情。还有的学生重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红”,读出了深秋枫叶的红艳美丽。学生在自主诵读中不仅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也初步理解了诗意。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山居秋暝》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诵读,将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用吟诵的方式展现,体现学生对诗意理解的升华。本诗描绘了月光照耀松林的静态画面和泉水流淌的动态画面。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调朗读“明月松间照”,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清泉石上流”。月光照耀松林,泉水潺潺流淌,一静一动的画面,学生用一缓一急的语调进行诵读,实现了对诗意的理解。

二、合作研习,让诗情体悟可见

体悟诗情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研习古诗词,交流分享各自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相互启发。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深化对诗情的体悟。值得注意的是,研读古诗词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通过合作研习形成观点,说出体会就可以了。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示儿》一诗的教学中,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对“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悲”字蕴含的深刻意蕴进行了合作探究。有学生认为陆游的“悲”是因为自己即将去世。这一观点立刻遭到了同组学生的反对。有学生结合诗意,抓住“九州同”,并联系陆游是典型的爱国诗人的背景,认为陆游此刻的“悲”是因为临终前未能见到国家统一。有学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陆游的“悲”也包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还有的学生引用陆游的其他诗作,认为陆游的“悲”蕴含着诗人临终前未能见到国家统一的遗憾之情。紧扣一个“悲”字,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思维的启迪,对古诗的研读也更加深入,对诗人情感的挖掘也随之加深。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枫桥夜泊》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进行研读。有的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资料,认为诗人张继因避乱离乡,漂泊在外而满腔忧愁。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学生基于此观点进行了深度挖掘。有的学生认为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愁”字蕴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还有的学生认为文人志士大多有一腔爱国热情,面对国难,诗人的“愁”不仅包含了对自身处境的忧愁,还包含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相互启发,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逐步深入,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模仿创作,让诗句迁移可见

传承古诗词需要在迁移运用中体现。学生将学到的古诗词进行迁移运用,不仅可以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提升思维能力,展现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仿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模仿创作,进行诗意表达。在模仿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语言建构、深度思考、迁移运用等一系列深度学习的活动。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雪梅》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将梅与雪的形象进行比较,明确梅与雪各自的形象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梅花和白雪除了诗中所讲到的特点,还有哪些其他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梅花象征着坚强不屈的品质,白雪象征着纯洁高贵的品格。还有的学生说,白雪是纯白洁净的,毫无颜色,而梅花是鲜艳夺目的,有各种色彩。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句诗进行改写创作。以下是学生的部分作品:

梅逊雪三分高贵,雪输梅一分艳丽。

梅逊雪三分高贵,雪输梅一段幽香。

梅逊雪三分高洁,雪输梅一分孤傲。

学生虽然未能像诗人那样表达得精炼而富有意蕴,但能够模仿诗作中的对比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将梅花与雪花各自的特点描写出来,值得称赞。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时,教师发现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是学生模仿创作的好素材。诗人描写了梅子、杏子、麦花和菜花等农作物,并通过“金黄”“雪白”“肥”“稀”等词语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展现了初夏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圈画出这句诗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总结这些景物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联想四个季节中还有哪些典型的景物,将同一类别的景物归纳在一起,并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模仿诗句进行创作,生成自己的创意表达。以下是学生的模仿创作:

麦苗碧绿桑叶肥,稻谷金黄高粱熟。

石榴火红柿子甜,梨子金黄橙子香。

桃花粉嫩梨花白,桂花飘香菊花艳。

这里对学生的创作要求不宜过高,学生只要有意识地选取同一类别的景物,并能运用恰当的修饰词来展现景物的特点即可。这些诗作中,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词语来形容景物,富有画面感,十分生动形象。

模仿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在表达上可能缺乏一定的诗意,但是模仿创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迁移运用诗句的过程。这一过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总之,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清晰呈现他们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和成果,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马攀峰.“可见的学习”理论观照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建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