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学适应期体育课堂语言的有效组织
作者: 夏静摘 要:入学适应期,教师组织体育课堂的语言要遵循以下原则:要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帮助学生快速养成课堂常规;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用形象化和生活化的语言促进学生对动作名词和动作要领的掌握;要循循善诱,不吝赞美,用建议性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抗挫力,用赞赏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入学适应期;课堂语言
相比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更规范的课堂秩序、更复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对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入学适应期,教师要有效组织体育课堂的语言,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小学生活。结合教学实践,我以为,入学适应期,体育课堂语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课堂语言要简洁凝练,朗朗上口
对于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来说,课堂常规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这与他们的学习效率密切相关。[1]体育课堂的常规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器材使用及课后整理等。教师要尽量运用简洁凝练、朗朗上口的语言,帮助学生快速养成课堂常规。
简洁凝练的语言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对于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每次课前,我都会到教室里带学生排队到操场上课,师生互动如下:
师 铃声响——
生 抱臂坐正等老师。
师 收板凳——
生 向前推、收桌面、关电灯、快静齐。
师 抬头——
生 挺胸,眼看前方,前后对齐。
师 小手——
生 牵一牵。
师 走路——
生 不掉队、静又齐。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课堂中,规则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学生会更加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更加晓得“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体育课堂的语言不但要简洁凝练,还要朗朗上口,便于入学适应期的学生记忆。口诀能将复杂的动作要领简化成易于记忆的短语或短句,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体育技能动作要领。
例如,在进行投掷动作的教学时,学生往往难以控制投掷的方向和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运用了口诀化的教学语言:“手持器械握得牢,肩上屈肘准备好,用力挥臂快又猛,眼看前方目标高。”这几句口诀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投掷时的动作要领,还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从而提高了投掷的准确性。
二、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一)语言要讲求形象化
入学适应期,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弱,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学生爱模仿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体育动作名词和动作要领的掌握。[2]
例如,在进行侧身走这一技术动作的教学时,涉及的“侧身”“步伐协调”等名词或动作要领较为抽象,入学适应期的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我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创设“小螃蟹”侧身走的情境,组织学生学练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件印有小螃蟹图案的马甲,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热情。随后,我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可爱的小螃蟹啦!小螃蟹的手要打开,就像这样(示范手势),小螃蟹的脚也要迈开,记住是侧着身子走哦,就像小螃蟹在沙滩上横着走一样(示范动作)。”
通过这样形象化的引导,学生不仅对侧身走的动作名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还在模仿小螃蟹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一技术动作要领。
(二)语言要体现生活化
对于入学适应期的学生来说,体育技能的掌握基本是从零开始的。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和灌输,陌生的知识很难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不利于他们真正掌握这些技能。因此,我们需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将体育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技能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自然。
例如,在教学《小步跑》时,入学适应期的学生很难掌握小步跑的动作要领,如步伐小、频率快、双脚蹬地以及动作要连贯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要领,我用“小狗在快跑中会双脚蹬地”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启发学生要“脚掌自然趴地,频率快而连贯”,助力学生快速学会小步跑。
又如,在进行加速跑练习时,学生跑直线的意识较弱,经常出现跑出跑道的现象,我通过“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会各行其道”这一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引导,以小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变道,否则会发生车祸这一常识,引导学生对跑出道次十分危险的道理产生共鸣。此后,在加速跑中跑出道次的现象明显改善,学生对加速跑的练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
生活化的语言将体育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教师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
三、课堂语言要循循善诱,不吝赞美
入学适应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被建议性和赞赏性的语言所吸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循循善诱,不吝赞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一)循循善诱地引导
入学适应期,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和同伴还不是很熟悉,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遇到挫折就不敢再尝试。此时,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地引导,建议他们再次尝试,重拾信心,提高抗挫力。
记得在一次 50 米比赛中,因为鞋带没系好,班上的小李跑了最后一名。之后,他便躲在角落默不作声,眼泪在眼眶内打转。我看到后便走过去,悄悄地在他身旁蹲下来,将他的鞋带重新系好,说:“夏老师看到你是因为鞋带的原因才没有跑好,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好吗?”我还特意安排了几位速度相当的学生与他比赛,结果他跑了第一名。从他坚定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对跑步充满了信心。
(二)不吝赞美地鼓励
入学适应期的体育教学中,对于胆小、内向、不爱讲话、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时常使用赞赏性的语言激励他们,帮助他们跨过一道道难关。
有一位学生在平时课堂的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但是,每当叫到她的名字时,她总是畏畏缩缩,不愿意展示自己,甚至在遇到比较强的对手时会因为不自信而主动放弃。看到她的“消极”表现,我并没有直接指出她的问题,而是在课堂中加强对她的关注,在平时多给予夸赞。当她在练习中表现不错时,我会有意和她说:“你真棒,夏老师相信你下次还会突破自己,加油。”在这样的鼓励中,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优秀。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效的教学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更能拉近师生关系。学生愿意倾听教师的表达,在课堂上才能更加高效地投入学练。
参考文献:
[1]吴刚.小学一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 (8):103.
[2]郑哲浩.教学语言对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促进作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 (1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