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认语言学的视角透视英语表演活动

作者: 胥倩

摘要:英语表演活动在教学中具有多重意义。体认语言学强调的“以体验为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认’统一为指向”“以建立图式和理据为载体”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表演目标达成提供了理论指南。从体认语言学的视角设定表演操作流程:校正目标,变身剧中人;互动体验,构筑剧场;认知加工,创编剧本;合作排练,展演剧目;明晰维度,鉴赏评价。

关键词:小学英语;表演活动;体认语言学

一、体认语言学是表演目标达成的理论指南

英语表演活动(以下简称“表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单元主题和学习内容,通过模仿朗读、模拟配音、角色扮演等形式,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获得文化熏陶和审美体验的学习实践活动。表演使学习活动情境变得真实、过程显得有趣、要求富于挑战、氛围具有美感、表达更具个性。为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情境、提供运用语言和展示综合素养的舞台,对师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具有多重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围绕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等,提出了多个与表演相关的教学目标。例如,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能对语篇内容进行简单的续编或改编;能在学习活动中(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1]总的说来,表演的目标是“想表达”“能表达”和“会表达”,体验并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把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些阐述为表演的有序开展指明了方向。

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体”(互动体验)与“认”(认知加工)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即“语言”和“现实”不是直接相连,而必须通过“认知”连接。[2]语言由人创造和运用,因人而定、因时而异、因地而移。体认语言学强调的以体验为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认”统一为指向、以建立图式和理据为载体等,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表演提供了理论支持。

首先,以体验为背景。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源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3],语言的发展完善也以此为基础,它在课堂中的具象化表现为教学情境。语言学习和表演活动都以情境为背景,正如新课标提倡的“把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4]。

其次,以学习者为中心。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使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表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观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能在人际交往中,尝试理解对方的感受”[5]。

再次,以“体”“认”统一为指向。体认语言学认为“现实”和“语言”通过“认知”连接,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和体验的过程,需要运用抽象、概括、理解、表达等心智活动。[6]新课标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感知积累等12种表现,表演也要求学生通过感知积累、习得建构、比较判断、观察辨析、归纳推断、表达交流等活动去感知、内化语言,并创编剧本(如能对语篇内容进行简单的续编或改编),排练剧目(如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展示表演(如表演小故事或短剧),在此过程中实现“体”“认”的相互融合和循环上升,充分体现了体认语言学在表演中的逻辑和理念。

最后,以建立图式和理据为载体。体认语言学指出,人的认知发展会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加工过程,建议人们从身边的语言实例中抽象出图式,形成抽象而深刻的语言。图式是语言中处于上层的、较为简略的、抽象的、结构性的信息,既包括词汇、句子等语言单位,也包括从实例中概括出来的知识结构。表演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级图式,推动语言从实例向图式转化。同时,体认语言学倡导通过帮助学生内化和运用语言,在交往中“适当调整表达方式”,鼓励其根据交际情境和表达意向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理据性意识。[7]

二、体认语言学是表演流程设定的操作指南

表演是教师将情境、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戏剧元素运用于英语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排演短剧的形式学习、迁移、拓展语言知识,让学生在表演中活化语言、体验情感态度,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英语课堂在融入戏剧元素之后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教育意义:师生是导演、编剧、演员等“戏剧人”,教室成为表演的场域,课内外语篇是剧本的来源,教学活动构成表演。体认语言学可以指引表演活动设定表演流程,各个戏剧元素交织环绕,“戏剧人”努力构建剧场环境、创编表演剧本、完成表演活动。

(一)校正目标,变身剧中人

了解表演的教育意义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表演纳入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担任不同角色,完成语言认知加工任务。

在表演中,教师是决定选题、给出大纲的制片人,也是影响剧情发展的导演和评价表演的剧评人,学生则是完善剧本的编剧、合作呈现剧目的演员、投入观看表演的观众和评价表演的剧评人。师生合作呈现不同场景下的人物,如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新年里互致问候的Uncle John与Uike,图书馆里谈论公共场合规则的Yang Ling和Liu Tao、童话中的仙女和辛德瑞拉,抑或寓言中的狮子和老鼠……师生互相依赖,自如交流,传达情感,提升思维。表演,真正成为集体验现实、加工语言、掌握图式、体认结合于一体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

(二) 互动体验,构筑剧场

课堂表演如何构筑剧场?可以从教学设施和表演设施两个层面考虑。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课件、墙壁等,表演设施,如与主题相符的道具、服饰等,都可以具有教育性,富有戏剧感,成为构筑剧场的工具。其中的课件,可以呈现表演所处的时空背景、音效、配乐等,如动物学校(五年级上册Unit 3 Animal Friends)、梦幻教室(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诊桌(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餐桌(五年级下册Unit 6 In the kitchen)等,让课堂跨越古今、横贯中西,涵盖人类和动物,超脱于时空之外。表演设施中丰富、合理的道具,可以成为分析人物特征的触媒;与主题匹配的服饰,如角色头饰、T恤和短裙等,可以让表演更加真实,也让学生对语言情境和意义有更准确的理解。[8]

用教学设施和表演设施构筑剧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编剧、表演、观剧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然地回忆现实、运用语言、体验情感、升华认知。

(三)认知加工,创编剧本

教学中可用于表演的语篇主要是连续性语篇,如故事、日记、寓言、童话等,可以源自教材,也可以来自课外资源。这些语篇都可以改编为剧本。

小学生语言能力有限,于他们而言,创编基于语篇的逻辑清晰、语言丰富、情节合理的剧本有一定的困难。正式表演中的剧本由角色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课堂表演虽然不需要完整成型的剧本,但需要师生共同建立基本框架,包含场景划分、主要情节、角色语言等,虽不求情节多么曲折、角色多么丰满,但需关注语言得体、话轮流转、逻辑合理、思维交汇乃至文化蕴藉。下面,推荐几种剧本创编方式。

1.变化语篇体裁,细化脚本背景

剧本框架应以对话形式呈现,叙述性的语篇(故事、日记等)先要将其转化为对话体裁,并通过细化时间、地点、场景、人物等完整的剧本背景,建构真实情境。小学生学习是体验先导,但目标仍指向语用。从体认语言学的视角,剧本改编还应突出支架语言的运用和变形,包括关键语句的重复、句式的变化等,使学生能根据交际情境和表达意向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思考人物的动作、神态、情感等内在信息,将其纳入剧本框架。

2.转换语篇视角,调整剧本角度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场景,会凸显不同的要素,生成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9]英语教材中的语篇,通常以教材人物的视角展开。创编剧本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谈论个人兴趣爱好、出行方式、家人职业等,让语言表述由第一、第二人称扩大到各种视角,使教材情境与学生生活产生联系,让表达更加真实、思考更加多元。

3.鼓励语篇续编,扩展剧本空间

在初步感知支架语言和把握语篇梗概后,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拓宽主题续编语篇的方式引导学生创编剧本,检验其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图式建构,扩展剧本辖域。

例如,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的内容为新年时Uncle John到Mike家给Mike、Helen和未出场的Tim带来礼物。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设计了课文情境(Part Ⅰ,括号中的部分为增加内容),增加回家的Tim接受礼物(Part Ⅱ,全部为学生续编的内容)的表演场景,确定了问候、赠礼、拆礼、赞礼的情节,以及与人物、情节吻合的动作、神态等提示语,形成以下剧本框架:

Part Ⅰ

(敲门声起。)

Mike & Helen:(两人开门后发出惊喜的笑声)Happy New Year, Uncle John!

Uncle John: (微笑着)Happy New Year!(走进室内,递上礼盒) This is for you, Helen.

Helen: Thank you, Uncle John!

Mike: Whats this?

Helen: (打开礼盒)Its a doll. (开心地抚摸洋娃娃)How nice!(I like her!)

Uncle: (递上礼盒) This is for you, Mike.

Mike: Thank you.

Helen: Whats that?

Mike: (打开礼盒) Its a ball. (We can play with it after lunch. )

Part Ⅱ

(敲门声起。)

Mike: (去开门)Its Tim.

Tim: (走进房间,奶声奶气地) Happy New Year, Uncle John!

Uncle: Happy New Year, Tim! (递上礼盒)

Helen: Whats this?

Uncle: (打开礼盒)Its a robot. It can walk, talk...(可变化)

Tim: Really? Show me, please! Its so cute!

学生运用语篇中询问、谈论礼物的支架语言,思考编排新的场景和人物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语用、理解、想象和思维能力,同时扩展了剧本的空间。

4.拓展语篇,深化剧本主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语篇留白,将过往知识和新授语言融会贯通进行剧本创编,使主题更加详尽深入。根据新课标“选择与教材单元主题情境相匹配的英语绘本、短剧等学习材料”的要求,也可以融合课内外语篇,基于课内外语篇的交汇点创编剧本,深化主题。

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介绍了几十年间Mike一家在外表、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变化。在单元复习课中,有教师运用绘本When I Was a Little Girl,帮助学生从课文情境迁移到更宽广的生活空间,感受时光变迁对周围事物尤其是个体内在的影响,然后指引学生拓展语篇,深化剧本主题。以下为师生对话:

师There are some stories in this unit. Some of them are about changes around us, and some are about changes in us. We have finished about “Change around us”. Now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Changes in us”. Now lets act and fee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