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校本课程实施的“原生态”范式

作者: 姚向芹

摘要:以“原生态”范式实施泥塑校本课程:打造“原生态”空间,以“原色”之趣涂抹文化基底,以“原料”之趣营造文化氛围,以“原器”之趣昭示文化魅力;实践“原生态”行为,组织“原生态”主题学习活动,开展“原生态”场馆研学活动,策划“原生态”社团共学活动;浸润“原生态”精神,在契合时令节气的泥塑制作中浸润“天人合一”思想,在跨学科融合泥塑文化节中濡染“贵和尚中”精神,在泥塑大师故事讲述中延续“刚健有为”精神。

关键词:校本课程;泥塑课程;“原生态”范式

泥塑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无数能工巧匠依靠一双巧手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泥塑形象,成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泥塑只依靠手工和简单的工具制作,材料也仅是泥土、稻草等寻常物料,故而是一种原生态艺术。[1]“原生态”,就是能保持原始生命生理特性与生活习性的状态。[2]泥塑作为产于民间、兴于民间的传统手工文化,从诞生到发展,从材料到工艺,处处彰显着自发性、原始性与天然性。基于泥塑这种朴素的“原生态”气息,我们着力挖掘泥塑本身的原生价值,开发泥塑校本课程,以“原生态”范式实施。

一、泥趣塑“境”:打造“原生态”空间

学校是教学的主阵地,一花一草一木都是育人的“教材”。泥塑是造型的艺术,从案几上的寻常摆件到博物馆内的艺术珍品,以最普通不过的泥土打造出“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把泥塑环境的打造纳入泥塑校本课程的规划布局中,倡导亮出泥塑的“原来面貌”,立足泥塑的“原生态”文化底色,挖掘泥塑原料中的“原生态”教育价值,打造趣味盎然、返璞归真的泥塑文化环境。

(一)以“原色”之趣涂抹文化基底

泥塑的主要材料是泥土,它是人类“生活中最亲密、最友善的物质,也是最寻常、最丰富、最廉价的物质”;泥土的可塑性为我们“描绘真实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3]。

泥塑最初主要使用红泥和黄泥。在彩色颜料尚未普及的古代,红色、黄色等泥土的本色,是泥塑的“原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颜料开始使用,泥塑才逐渐走向彩色,如秦兵马俑就是彩色的泥塑。在校园中以黄色、红色为底色,整体规划各类教学建筑。黄色雍容华贵,红色大气磅礴,突出校园浓浓的原始样态基底。同时,在学校走廊、展览台、休憩亭及每间教室,陈列“原色”泥塑的精美摆件。这些泥塑摆件虽然“素面朝天”,但巧夺天工,富有魅力。

(二)以“原料”之趣营造文化氛围

泥塑是一种简单的手工艺术,所需材料也体现着“本原”的特点,如泥土、棉絮、纸张、稻草。不同于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现在,古人就是靠着这些原始材料创造着不平凡的艺术。棉絮、稻草、蜂蜜等材料虽然常见,但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因此,学校在校园里规划建设“泥塑原料博物馆”,逐步、分类展示泥塑的原料,同时在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大礼堂等主要建筑物中建设泥塑原料“文化墙”,展示运用泥塑基本材料的壁画、浮雕,营造出浓厚的原生态泥塑文化氛围,给师生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极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这些原料的兴趣。

(三)以“原器”之趣昭示文化魅力

泥塑虽然是手工艺术,也少不了工具的支撑。泥塑工艺品不依靠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加工设备,而全靠匠人使用简单工具,如木棒、木槌、括刀、拉线等(我们称之为“原器”)来制作。学校将这些简单而不平凡的“原器”加以陈列,制作工具文化墙,既可以展示历代工器具的变迁演绎,又可以展示工具的复杂与多样。学校还创造性地在行道树上、操场的树木上悬挂泥塑器具,如用木棒、木槌、拉线、各类泥塑刀等制作的创意装饰品,让学生充分领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赞叹与惊奇中感受小小的工具创造出的伟大艺术,领会泥塑的神奇与魅力。

二、泥态塑“行”:实践“原生态”行为

一般认为,泥塑起源于史前文明时代,若算上上古时期,女娲补天可算得上中国泥塑艺术的原点了。[4]追本溯源,探究泥塑的诞生与发展后就能发现,泥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智慧的进阶史。我国许多传统的“原生态”行为就包含在泥塑历史发展的源头处。本文提及的“原生态”行为,指学校组织学生在泥塑“原生态”区域参与的泥塑文化主题系列学习活动、场馆研学活动、社团共学活动。

(一)组织“原生态”主题学习活动

泥塑是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其产生发展跨越上下五千年。学校组织“争当泥塑‘太史令’”“争做泥塑‘创编人’”活动,为这门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打造“断代史”,创编独具风格的发展故事。

1.采集“原生态”素材,争当“泥塑‘太史令’”

学校开展“争当泥塑‘太史令’”主题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采集有关泥塑的“原生态”素材,了解泥塑历史,并为其写传记。这项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朝代编写,不同年级对应不同的朝代。教师发动学生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不同朝代的泥塑发展历史,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整理资料、编纂泥塑的历史传记。学生在体验做“太史令”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时,充分感受到了泥塑在每个朝代或传承或发展或稳中有创新的历史,感悟到了变与不变、更迭与延续中流露出的独一无二的人类原生智慧。

2.提炼“原生态”风格,争做“泥塑‘创编人’”

学校定期开展“争做泥塑‘创编人’”主题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炼不同朝代泥塑的独特风格,并据此进行个性化主题创作,飞扬思想、拓展创新,力求在感受不同时代泥塑风格的基础上,极大限度地锻炼创作力与创造力。例如,在以远古时期的泥塑风格为主题进行创编时,学生创编了以泥塑家禽、泥塑士兵、泥塑仪仗等作品,语言朴实又不失俏皮,形象体现了当时泥塑作品古朴、豪迈、不拘小节的原始风貌。再如,在以宋朝时期的泥塑风格为主题进行创编比赛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阅读名著《东京梦华录》,从中洞悉宋代泥塑平民化的风格,获取灵感。有了这些史料信息做补充,学生创编时充满了对宋朝泥塑稳中求新风格的赞赏。当然,学校也鼓励学生围绕“我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班级建设”等贴近学习与生活的主题进行创编,鼓励他们在动手做泥塑的实践体验中创编,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创编热情。可以说,这类主题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泥塑百变,不变的,是学生创编时迸发的原始激情与热情”的校本课程实施要求。

(二)开展“原生态”场馆研学活动

学校开展“我做‘解说员’”和“‘原生态’泥塑作品我来捏”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原生态”泥塑博物馆中去发现泥塑“原生态”艺术的根脉;走进社区展示宣传“原生态”泥塑艺术的魅力。

1.进“原生态”泥塑博物馆,参与“我做‘解说员’”活动

学校定期发布“解说员”招募令,为各类“原生态”泥塑活动培养优秀解说员。“解说员”需要精细掌握泥塑发展中的某一历史片段,因此学校联系当地的泥塑博物馆,在各个班级组织现场“求教”,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先是让学生聆听博物馆馆员或解说员现场分析解说泥塑流变、泥塑作品、泥塑匠人等的细节;然后出示相关泥塑代表作,让学生尝试写作解说稿,进行解说演练;之后接受班级师生的评价,优化完善解说稿,润色提升解说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接下来到泥塑博物馆现场接受专业解说员的考核。考核通过后,这些“小小解说员”就能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解自己心仪或其他人喜爱的泥塑作品。这些通过考核的“解说员”,无论在对泥塑历史的了解层面,还是在对泥塑作品的分析层面,都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如有位四年级的“解说员”在为大家解说一些仿唐朝的泥塑作品时,先通过资料搜集、图片观摩、实物查看等方式,对泥塑在唐朝的发展做了非常系统的了解。面对其他师生介绍这段泥塑历史时,她语速平缓、吐字清晰、神色淡定,让大家在如沐春风般的聆听中,了解到唐朝是泥塑发展的顶峰,泥塑逐步与佛像、道教泥塑相融合,还衍生出了敦煌石像、微型泥塑等作品,感悟到唐朝泥塑的发展中蕴含着和谐、包容与创新等中华民族朴素的原生智慧。

2.进社区,参与“‘原生态’泥塑作品我来捏”活动

学校鼓励“原生态”泥塑创作进社区,让“原生态”泥塑作品成为学生与家人、社区互动沟通的桥梁。每年,学校都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原生态’泥塑作品我来捏”研学活动,让他们带着孩子参加“我捏泥人你来猜”的竞赛,在捏泥塑人物、猜泥塑物品等泥塑比赛项目中交流、合作、竞争、发展……遇上节假日,学校还会发动家长和孩子带着各自的“原生态”泥塑作品到社区,或者约请他们和社区人士共同制作泥塑,传承和发扬泥塑文化。例如去年端午节,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家长到社区参加“端午龙舟”泥塑活动,大家与社区人士一起捏“泥塑粽子”“泥塑龙舟”“泥塑鸭蛋”……之后一起义卖义捐,较好地考验了学生有机融合端午文化与“原生态”泥塑文化的探究能力。再如去年重阳节,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到敬老院参与“敬老重阳”泥塑活动。现场,他们与老人们沟通、交流,根据老人的喜好为其捏泥塑作品,并把这些作品送给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学生先自主探究可以为老人捏出的泥塑作品,之后又从老人的讲述中了解了更多与泥塑相关甚至鲜为人知的泥塑信息,让探究走向深入。

(三)策划“原生态”社团共学活动

泥塑艺术代代相传,有许多民间匠人不断创作,不断创新,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原生态”社团共学活动,就是借助学校泥塑社团,让学生在“今日小记者”共学活动、“调查员展风采”共学活动中,采访“隐于市”的“原生态”泥塑匠人、追踪家乡“原生态”的泥塑“进化史”。

1.带领小记者采访“隐于市”的“原生态”泥塑匠人

学校策划“小记者”共学活动,发动各年级海选“小记者”,组建“小记者”社团;定期组织“小记者”走访“隐于市”的泥塑匠人,做泥塑传承的“见证者”。“小记者”采访前,要先查询、搜集和了解所要采访的泥塑匠人、泥塑艺术家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采访稿,进行采访演练。采访过程中,“小记者”与泥塑匠人近距离接触、对话,在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感受匠人大师的个人魅力与睿智,深刻把握泥塑艺术在传承中散发的活力。采访结束后,学校会鼓励“小记者”整理、提炼采访内容,积极投稿,学校择优在校报上发表。一学年结束,学校会为他们出版《采访录》《采访集锦》等校刊或校报。

2.鼓励调查员追踪家乡“原生态”的泥塑“进化史”

学校还策划“调查员展风采”共学活动,不定期组织采编社团的调查员,走出校园,走进街头巷尾、高楼大厦,亲历时代的美好,并以泥塑的方式展现时代风貌。学校会把调查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调查、研究与展示。他们可以关注自己家乡的泥塑变迁史,集体创作泥塑作品《我的家乡》;可以聚焦城市的变化、国家的变化,从服饰、交通等角度,用泥塑作品展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可以放眼科技的进步,围绕古代“探月工程”“嫦娥奔月”与现代“嫦娥工程”集体创作泥塑作品。不同角度的“调查员展风采”共学活动,让学生多层面参与泥塑制作,在展现新时代新风貌的同时,体会祖国美好生活的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泥韵塑“魂”:浸润“原生态”精神

小泥塑,藏着“大世界”,塑造着“人间百态”。泥塑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艺术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含蓄的性格,我们“无论是做事、做物都是不直说其含义,而是把真正的意思寄托在其他的、特定的文字、符号或形象中”,泥塑艺术更是如此,即“先有故事,才有艺术品”。[5]因此,自古以来,泥塑的创作无不体现着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特别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6]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早已饱含在小小的泥塑之中,成为不朽的泥塑之韵、泥塑之魂。

(一)在契合时令节气的泥塑制作中浸润“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强调天与人、天与道相通相连,即人通过对自然的合理改造,达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泥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关注对生活的再发现、再创造。在古代,人们总会在特定的时令与节气,创作特定的泥塑。据此,学校也会顺着时令节气开展泥塑活动,让师生浸润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如春分时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泥塑“春牛”,寓意万物复苏,春牛犁田;七夕节,带领学生制作泥塑作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民风民俗和泥塑的相融相通,体悟到人们不断从自然变幻中受到启发并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推陈出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