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演示的三点“转变”

作者: 蒋春燕

摘 要:美术课堂演示有着省时高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系统掌握大量知识等优势,但也容易产生“一刀切”“权威式”和“机械化”等现象。对此,应当做好三点“转变”:尊重学生的差异,由“一刀切”演示转变为“差异化”演示;融入趣味活动或有针对性的问题,由“权威式”演示转变为“互动式”演示;针对学生的需求,由“机械化”演示转变为“点睛式”演示。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演示;教学方法

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通常会采用演示法配合讲授,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使用直观教具、示范性操作或利用现代化手段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法。美术课堂的演示有着省时高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系统掌握大量知识等优势,但也容易产生“一刀切”“权威式”“机械化”等现象,导致学生缺少互动体验,收效甚微。因此,美术课堂演示应当做好三点“转变”。

一、“一刀切”演示转变为“差异化”演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艺术个性及独特发现,提供多种选择,加强个别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学习需求。因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在艺术水平、动手能力、兴趣和需求等方面总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教学中,由于需要向学生演示说明绘画操作的方法、步骤、重难点等,教师演示难免会“一刀切”——把所有的步骤、方法等一一演示出来,要求学生仿照着作图绘制。这样的演示容易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展现,需要转变。

某教师执教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适合纹样》一课,围绕“适合”这个重点,演示了如何通过夸张、变形、添加等方法,将鸟的纹样设计在一定的形状中。看起来,他的演示绘声绘色、步骤清晰、重点突出,教师自己也认为讲得清楚明白,但是在巡回观察学生创作时,却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品缺乏新意,还有些学生表示无从下笔。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课堂演示时,我们固然需要观照全体,但这样的观照应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之上。也就是说,课堂演示时,教师首先要有基础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然后提醒学生有个性化的发挥,并呈现一些差异化的演示,比如上述案例中,可以呈现对称式的纹样、旋转式的纹样等,帮助学生理解差异,形成创新意识;最后,还要加强针对性的个别演示,即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练习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演示指导。

由“一刀切”演示转变为“差异化”演示,需要教师时刻记得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并在演示时处处观照差异,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创造出灵动的作品。

二、“权威式”演示转变为“互动式”演示

在利用演示法开展教学时,教师还容易走向“权威式”演示的误区——只顾演示知识点、技法点,或边演示边直接陈述创作的背景、蕴含的情感、画作的意义等,忽略学生的思考参与和学习效果,可谓是“见物不见人”。学生有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思想,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应转变这种“权威式”演示的方式,通过与学生的多元互动,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地,教师可以在演示环节融入趣味活动或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下,有意识地关注画面色彩、造型结构、技法表现等,从而体会艺术创作的魅力。

例如,某教师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学学构图》一课。在演示前,他先鼓励学生快速浏览本课内容,并以“看看谁能说出最多的构图方式”这一活动,推动学生投入其中。学生很快作出回答,包括满构图、三角形构图、“井”字形构图、平行线构图等。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说出:夏圭喜用半边式构图,马远喜用一角式构图,因而后人称之为“夏半边”“马一角”。教师就势针对学生说的“半边式”“一角式”构图进行现场演示,学生感到自己的智慧能够助力教师演示,便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其后的学习活动中。

再如,某教师执教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像什么呢》一课,在演示环节,他拿出几个形状一致的纸片,引导学生思考:纸片正着放像什么呢?倒着放又像什么呢?如果纸片变成红色、黄色、蓝色,又分别像什么呢?学生说出了很多新奇的想法。教师随机挑选几个回答,并为学生演示将纸片添画成不同形象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老师只演示了其中几种图像,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不同的作品。期待看到你们的创造哦!”在这样的互动下,学生密切关注教师的演示,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表现技巧,同时,大胆构想,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如恐龙、毛毛虫、挖掘机、高楼大厦等。

可见,去“权威化”的课堂演示,能够创设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使其在平等、开放的活动与问题引领下,积极投入、大胆创新。

三、“机械化”演示转变为“点睛式”演示

美术课堂演示,就像是一种点拨,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顿悟”之感。但如果在每一处都做演示,就容易“机械化”,从而消磨学生的耐心和兴趣,降低课堂的效率。正如前文所说,学生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因此,教师应做到“点睛式”演示,也就是在需要演示的时候再演示。比如以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演示揭示技法的“奥秘”等,充分发挥演示启思、解惑的作用。

例如,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一课,要求学生用水墨来表现戏曲人物。某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的即是“点睛式”演示,堪称经典。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用水墨画过戏曲人物,所以,课堂伊始,教师用湿纸巾蘸了颜料,在宣纸上两三笔快速勾勒出张飞的形象。教师高超的技艺,让学生叹为观止,立刻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更是巧妙地抓取演示的时机。学生虽没有接触过水墨画戏曲人物,但是有一些内容比较简单,比如找戏曲人物的关节,并用线将它们连起来,教师就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有一些新技法,如以晕染状态呈现戏曲人物脸部等,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的同时,选取点、勾、染等要点进行示范,并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随着教师的演示,学生逐步解惑,最终豁然开朗。该教师的演示少而精,关键处的几次演示,给学生留足了思维参与和创作实践的空间。

“点睛式”演示也可以用在学生完成作品后,也就是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演示,更能发挥演示的实效。例如,某教师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环境小设施》一课,首先播放本地社区的实景视频,聚焦垃圾箱、路灯、长椅、小卖部等设施,激活学生的记忆;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在学生充分表达想法后,教师为学生演示:将一只普通垃圾箱设计成兔子形状,并在手臂上增加科技元素,使其能自动捡拾周边5米内的垃圾。学生受到教师演示的启发,知道可以从功能、材料、外形、色彩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随后动手实践。但是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学生设计的垃圾桶外形非常美观,但由于缺少相关元素,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这是垃圾桶。而且,这样的问题不止发生在一位学生身上。教师便以此为契机,针对性地演示了如何表现不同设施的特征,为学生指明了优化的方向。这样的“点睛式”演示,驱动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使其产生了更多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