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课文”单元,要有准备地教
作者: 祁智摘要: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这个单元的选文很有特点,编排很有讲究,出现很有道理。一年级上册的前三个单元,是学习第四单元不可忽略的准备。前三个单元为第四单元做好识字、拼音、阅读的准备,第四单元也需要衔接、承接识字、拼音、阅读、思维等任务,双向奔赴。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秋天”而非“自然风光”。四篇课文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不仅是说季节,而且都与“人”有关,都是人的视觉,这是“自然风光”所包含不了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排意义;学习准备;教学立意
一、编排的意义
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由《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四篇课文组成。这是教材中的第一个“课文”单元(第一单元是“识字”,第二、第三单元是“拼音”)。
这样的编排是有意义的。首先,汉字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骄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因此,第一单元的“天、地、人,你、我、他”,虽然简单明了,却大气磅礴、先声夺人,又温暖体贴、和蔼可亲。第二单元必须在“识字”与“课文”之间架设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拼音。拼音,既是学单个汉字的工具,也是随堂识字、随文识字的助手。因此,第二、第三单元,把应该要学的拼音,做了有次序的安排。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课文”呼之欲出。
作为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课文”单元,其选文极为重要。不仅要与全册的水平、风格一致,还要能够体现单元教学目的,帮助教师完成单元教学任务,更要为全册乃至全套教材定下基调;不仅要符合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能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且要突出汉字之美、汉字表达之妙,做到简而不陋、平而不淡、轻而不浮、杂而不乱。
这个单元的选文很有特点。《秋天》是当代散文诗,《小小的船》是现代儿歌,《江南》是汉乐府,《四季》是当代儿童诗。就体裁和风格而言,都是贴近儿童的“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文字简单,但意境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就内容及表述而言,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意象美好。不仅如此,还切合时令。
这个单元的编排很有讲究。四篇文章,前三篇都是“秋季”主题,后一篇是“四季”,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三篇“秋季”主题的文章,前两篇是现当代作品,第三篇是古代经典,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这个单元的出现很有道理。学生学到第四单元,应该是在10月之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进入真正的“秋天”。如果出现在9月初,虽已入秋但还溽热;出现在11月之后,秋天已经走远,再见已是明年。
入学不久的小学生,在经过“漫长”的两个“拼音”单元之后,进入“课文”单元,读到如此美妙的文字,如同鱼儿钻出湍急、曲折的河滩,游弋于浩瀚、明澈的秋水,心情应该是极好的。
二、学习的准备
上课要有准备。这里说的准备,还不是指必需的“课前”准备,比如备课等,而是上第四单元之前的准备。一年级上册的前三个单元,是学习第四单元不可忽略的准备。
第一单元是识字。这里的“识”,即认识,更有辨识的意思。识几个字,只是这个单元的基本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粗略了解汉字的来历、结构以及用法,认识到汉字之久、之美。这一单元的“正文”,即使是短文、儿歌,教学目的也是“识字”,而不是学“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中的一系列文字,也是为了“识字”,当然,也兼有检验“识字”水平的功能。教师必须牢记教学目的,并且不能忽视“正文”之后的文章的学习,比如童话《小白兔和小灰兔》。
第二、第三单元是拼音。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或多或少接触过拼音。拿出两个单元来学习,既是考虑到学生接触拼音的深浅程度不一,更是为了体现拼音学习的系统性。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单元不见拼音(视同学生没有学过拼音),而第二单元到第八单元都加拼音的原因。学拼音的目的,是为了识字,但指望学生经过两个单元匆匆忙忙的学习,就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拼音,不现实也无可能。教材编者想方设法要在两个单元里追求最大效益,不仅配图,还配文——让学生随文学拼音、学汉字。因此,与第一单元同理,教师必须牢记教学目的,并且不能忽视“正文”之后的文章的学习,比如儿歌《剪窗花》、童话《小鸟念书》等。
这样就明白了。第四单元虽然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一次出现“课文”,但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来由的。前三个单元从“识字”“拼音”乃至“课文”上为之做了准备。第四单元的出现,其实水到渠成。
“学习的准备”,既要从前往后看,也要从后往前看。前三个单元为第四单元做好准备,第四单元也需要衔接、承接识字、拼音、阅读、思维等任务,双向奔赴。
我听过几节一年级上册前三单元的公开课,也到一些学校了解过教学情况,并且查阅过报刊上发表的教学实录以及相关教学论文。把教学目的搞错了的不在少数,认真对待“正文”之后文字的少之又少,能把前四单元统筹考虑的,几乎没有。如此,第四单元的教学,明显准备不充分,甚至是先天不足。
教材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有作用和意义的。教师必须读懂、读通,并且准确将其运用、贯彻到教育教学之中。
三、教学的立意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风光”。我不赞同。我以为,主题应该是“秋天”——当然,说“人与自然”也可以。“自然风光”是偏正结构,内容会被“自然”和“风光”限制。不是不可以限制,而是“课文”单元并非如此。“秋天”的内涵与外延都大。仔细研读不难发现,不论是教材编者“有心栽花”还是“无意插柳”,这四篇课文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不仅是说季节,而且都与“人”有关,都是人的视觉,这更是“自然风光”所包含不了的。
(一)《秋天》:人在其后
《秋天》是一首散文诗,说是一篇短散文也未尝不可。全文三小节,“分—分—总”结构。
先看第一小节,先写天气,再写植物。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天气“凉了”,是树叶“黄了”“落下来”的原因,两者是因果关系。这一小节,抓住了秋凉之后的两个特点:叶黄、叶落。这是秋天的标配。
再看第二小节,先写天空,再写动物。这个顺序与第一小节一样。“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是可以看见大雁“往南飞”“排成个‘人’字”“排成个‘一’字”的原因,两者也是因果关系。这一小节,抓住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特点。这同样有别于其他季节。
——描摹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文如此,记叙文也是如此。
第一小节与第二小节,次序能不能调整,先动物、再植物呢?不是不可以,但不如这样合适。就观察而言,应该先树叶、再大雁,这是“由下而上”约定俗成的次序。不仅如此,树叶在秋天变黄、飘落,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目睹,但雁阵当空飞过,并不能为所有人亲见。因此,写树叶是写实,写大雁是想象,“由实而虚”也是约定俗成的次序。
回到第一小节。“天气凉了”,后面跟“树叶黄了”,句式相同,前因后果;“树叶黄了”,后面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句式不同,前因后果。同时,“凉”是一个过程,“黄”是一个过程,“一片片”是一个过程,“落下来”更是一个过程。
再说第二小节。第一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天空”统领,后面“那么蓝,那么高”句式一致,突出秋日天空的特点。第二句,“一群大雁往南飞”统领,后面“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句式一致,突出雁阵飞过秋日天空的特点。而第一小节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与第二小节的“一群大雁往南飞”,遥相呼应。
句式一致,优势在于通过适当的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既便于他们复述或背诵,也可以帮助他们模仿造句。句式变化,则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
大自然比人更能敏锐感觉到季节的变化。因此,第三小节,“啊!秋天来了!”难道不是“人”由衷地脱口而出的感叹?
学生在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有品位。
我听到的《秋天》公开课,几乎没有人愿意在文本上多停留一些时间,而是在学了“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几个字、注意了“一”的读法——机械、笨拙地完成文后练习后,就开始让学生联想。学生连季节都搞不清楚,能联想什么?有的学生甚至联想到“小蝌蚪找妈妈”,引起听课者的哄笑——当然是善意的。
教师不愿意在文本上多停留一些时间,也许不是不想,而是不知道怎么停留、停留了干什么,结果把“课”上到了“课外”。
(二)《小小的船》:人在其中
《小小的船》是一首儿歌,四句,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两句,写月亮。
第一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有五点需要注意。第一点,这一册教材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弯弯”的“月儿”。第三单元中就有儿歌《月儿弯弯》,“月儿弯弯挂蓝天”。我曾经问一位公开课执教者注意到这点没有,看到一脸茫然。第二点,表明“弯弯的月儿”是上弦月——如果是下弦月,虽然也可以是船,但一定是“翻”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听到的公开课和查阅的教学实录与论文,没有提及这一点的。很可能是认为没有必要——怎么没有必要呢?更大的可能是没有想到。第三点,表明这是在仰望、遥望。从这个角度看,上弦月才会是“小小的船”。也就是说,看月亮的“我”在地球上。关于这一点,有教师说,是“我”在做梦。说做梦是可以的,但在哪里做梦要有交代。还有,未必是做梦,也许是长时间凝望之后,形成的想象或者幻想呢?第四点,“弯弯的月儿”与“小小的船”之间,省略了“像”或者“是”之类的词。为什么省略?因为语气与节奏。加了,语气不顺,节奏乱了。加与不加,天壤之别,这也是一般文字与经典的差距所在。第五点,表明月亮和“我”的关系。月亮离我们很远,但与船联系在一起,立刻就亲近了。所以,月亮就成了“月儿”。有教师在这里大谈“儿”的运用,甚至联系到小名的儿化音,以此说明“我”的喜爱与喜悦。其实不必如此激动,不是已经学过“月儿弯弯”了吗?
第二句,既是在描摹“船儿”——“两头尖”,更是进一步把“月儿”落实到“船儿”上——“两头尖”对应“弯弯的”。
第二部分,两句,写“我”。
第一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首先表明“我”的身份是孩子。虽然有配图,但还是要强调这一点,这几乎是这首童谣能够成立的唯一依据,换一个成年人显然载不动。然后表明“我”的位置变了,“我”不再是在地球上,而是坐在船里也就是“月儿”里。这是儿歌前两句必然的结果。
第二句,“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既表明“我”是在环视,也表明“我”看到的是新奇、美好的世界,这甚至是“我”上船的目的。但这句最重要、最传神的一个词,是“只”。它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我”在月亮上反而看不到月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真是独特、神奇、逼真的感受;二是“我”也看不到地球,因为距离遥远,衬托“我”在月亮上的高。
短短四句童谣,无处不用心、妥帖,无处不灵动、美好。
我听到的公开课,教师大多在叠词上用力,比如,“弯弯的月儿”,可以联想到“弯弯的镰刀”;“小小的船儿”,可以联想到“小小的鱼儿”;“闪闪的星星”,可以联想到“闪闪的露珠”。这还不够,又由“弯弯的”联想到“直直的”,由“小小的”联想到“大大的”,由“闪闪的”联想到“暗暗的”……无休无止。乍一看是教师“生发开去”,细究起来,有消磨时间之嫌。
(三)《江南》:人在其外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汉乐府很“古老”,似乎不大适合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其实不然。且不说小学生从多种渠道接触过一些古代的文字,即使看看第一单元的“一片一片又一片”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知道他们对“古文”并不陌生。更何况,古代也有浅显易懂的文字,比如汉乐府《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