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爱问”天性,助力数学“乐学”
作者: 吴贤
摘要:让儿童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依据儿童的问题推进数学教学。《认识图形(一)》一课教学,通过“课前问题秀”,让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现并提出具有儿童视角的数学问题;通过“前置任务单”,让儿童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提出自己注意到的数学问题,并借助“课中问题场”,让儿童选择可研究、有价值的问题,游戏化、综合化地持续开展指向学习目标的数学学习;通过“课尾问题链”,让儿童在学习后回顾反思,生发新的数学问题,形成可延展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提出;幼小衔接;《认识图形》
2021年3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发布。其附件2《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要的关键素质,提出了四个方面适应的要求。其中,“学习适应”的首要发展目标为“乐学爱问”。2022年3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问题提出”成为体现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手段[1]。
“乐学爱问”需要儿童在观察、阅读、讨论等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不懂的现象进行追问和探究;“问题提出”更是要让儿童从单一、被动的问题解决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提出者与问题解决者,进而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无论“乐学爱问”还是“问题提出”,都表明要让儿童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依据儿童的问题推进数学教学。这对一线数学教师,尤其是低年段数学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小学数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转学成教”教学方式的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子课题是培养儿童的提问力。借助前期在中高年级研究的经验,团队在低年级积极营造敢想敢问的提问氛围,在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让儿童提出问题,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顺利达成学习适应的目标。具体来说,通过“课前问题秀”,让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现并提出具有儿童视角的数学问题(可以在亲子互动中生活化地解决问题);通过“前置任务单”,让儿童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提出自己注意到的数学问题,并借助“课中问题场”,让儿童选择可研究、有价值的问题,游戏化、综合化地持续开展指向学习目标的数学学习;通过“课尾问题链”,让儿童在学习后回顾反思,生发新的数学问题,形成可延展的问题意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一课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幼儿园认识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儿童自己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在游戏活动中,初步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达成学习目标的一次探索。
一、教学实践
(一)“课前问题秀”: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师掌声有请今天的“提问小达人”。
生同学们好!我今天的问题来自牛奶盒。(出示图1)我妈妈特别关心我的健康,经常给我买牛奶。这个星期天,妈妈又给我买了一箱牛奶。我拿牛奶的时候发现:怎么这些牛奶盒都被做成长方体呢?为什么不是圆柱形或者球形呢?我和妈妈一起想。妈妈说,可以找一下圆柱形或者球形的东西来看一看。(出示图2)我找到了胶棒,它是圆柱形的。我发现,几个胶棒拼在一起,中间会有很多缝隙,要是牛奶盒也做成这样,装的牛奶不就少了吗?我还找到了一个小皮球,一碰,它就会滚,要是牛奶装在里面,不是很容易洒出来?而且,球和球放在一起,之间的缝隙更大了。看来,牛奶盒做成长方体,放得多还不容易洒。这就是我今天的提问和我的解答。谢谢大家!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牛奶盒能做成正方体吗?
生装牛奶的箱子为什么也是长方体的呢?
师谢谢今天的“提问小达人”,也感谢两位同学的提问。瞧,喝牛奶时,也能发现数学问题。借助身边的物品,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一看、想一想,对问题还能有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新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些有趣的图形,在学习中进一步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
提问,是儿童的天性。引导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是儿童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课前问题秀”,为儿童发现和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了动力和平台。儿童以“提问小达人”的身份,在课前的2—3分钟内,交流自己发现的与课题有一定关系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思考和解答,不断积累数学观察的经验,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也让同伴在日积月累中丰富了对数学的感知,获得了一定的提问经验。
(二)“课中问题场”:在任务情境中聚焦数学问题
1.“问题真奇妙”:交流问题,指向学习目标
师留心生活,我们能发现牛奶箱中的数学问题。(出示前置任务单,内容如下)课前的学习任务中,同学们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我来研究】
1.幼儿园里,我们一起玩过积木。积木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有球(如图3)。
(1)找一找自己小时候的积木,找出这几个图形,把它们的名称说给爸爸妈妈听。
(2)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你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了什么?和爸爸妈妈交流。
2. 在家里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的物品,动手摸一摸、滚一滚。
【我的问题】
研究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呢?画一画,写一写,把你的问题记录下来。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问题真奇妙”。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有顺序地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依次借助学习单,介绍自己的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几位同学的问题。
生(出示图4)我的问题是:为什么长方体叫作长方体,正方体叫作正方体,圆柱叫作圆柱,球叫作球呢?
(学生全都笑了起来。)
师虽然这个问题像绕口令一样,但是真的发人深省啊!是啊,为什么这些图形要叫这个名字呢?和这些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呢?
生(出示图5)我的问题是: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不会滚,而球能滚?
生(出示图6)我想问大家:为什么球可以到处滚,而圆柱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滚?
生(出示下页图7)我在搭一搭的时候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都很好搭,而球特别不好搭,圆柱倒下来也不好搭。这是为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打的是乒乓球,而不是“乒乓方”呢?
师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让我们对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借助课前任务中的活动经验,提出指向学习目标的数学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儿童的提问,需要由实际情境中的认知冲突产生线索,还需要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鉴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提供操作性、活动化的任务情境,让儿童图文并茂地表征,口语化地表达。这些充满儿童趣味的表征和表达,以及教师对儿童问题的梳理和筛选,会让儿童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和好奇,并进一步在相互交流中积累提问的一般方法和策略,也让儿童的学习需求与课堂的学习目标有了很好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2.“游戏挑战赛”:探索问题,实现学习目标
(1)“手感大比拼”游戏
师还记得第一个问题吗?(再次展示图4)不着急回答。我们先来玩一个“手感大比拼”的游戏,一边玩,一边思考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一下游戏规则。(同步展示布袋子和其中的积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这样的布袋子,里面装着6块积木。一起来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吧。
(学生根据出示的积木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现在,把这些积木装回袋子里,再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个积木——注意,不能看,只能摸——能说出图形的名称,就算胜利。考验手感的时候到了,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生(按照规则摸到一个积木而不拿出布袋)我觉得是一个长方体。
师拿出来举高点,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拿出积木。全班惊叹、鼓掌。)
师你的手感真棒!给你点赞。同学们,想试试吗?待会儿,同桌两人一组,确定好谁先摸、谁后摸,然后一人摸图形说名称,另一人做“小老师”:说对了,就给他点个赞;说错了,则轻轻刮一下他的鼻子。每人轮流摸三次,看看谁能获得全部的三个赞。好,游戏开始。
(学生分组讨论游戏顺序,有序完成游戏活动。)
师获得了全部三个赞的,手举高!
(学生举手。)
师哇,你们的手感真棒啊!给他们掌声。
(学生鼓掌。)
师老师也想问一下:有谁被轻轻刮了鼻子吗?
(学生举手。)
师摸哪个图形的时候手感出错了?
生(拿出正方体)我说错了,说成长方体了。
师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个图形摸起来和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呢?
生正方体方方的,每个面摸起来都一样大。
生长方体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很好认。
生长方体,长方体,长长的呀!正方体才是正正的、怎么转都一样的手感。
师课前,我们观察过每个图形;刚才,又通过“手感大比拼”游戏摸了图形。现在,再来想一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方体叫作长方体,正方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有感觉了吗?
(全班点头回应。)
师那么,为什么圆柱叫作圆柱,球叫作球呢?可以用老师这里的大积木,边说边展示给大家看喔!
生(边说边展示)你们看,圆柱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但是它站起来又像个柱子一样。它既有圆形又像柱子,当然要叫圆柱啦!
生我们体育课上踢的足球、小时候拍过的小皮球都是球,和这个球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所有这样的形状都叫作球。
生球都是圆乎乎、可以滚来滚去的,就和我们平时踢的球一样。
师看来,每个图形的名字,都和它的形状、它与其他图形不一样的特点有关系。让我们再次念一念这些图形的名字,要念出你对它们的感觉喔!
(学生根据出现的积木念出图形的名称。)
(2)“我说你来猜”游戏
师通过“手感大比拼”游戏,我们对第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真棒!老师还想和大家玩一个“我说你来猜”的游戏,看看大家对这些图形的特点是不是更有感觉了。“我说你来猜”,其实就是老师在袋子里摸一个图形,说一说这个图形的特点,看看谁能够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是什么图形,再把它的名字说出来。准备好了吗?闭上眼睛仔细听,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样子。
师(摸一个长方体在手上)这个图形的每一个面都是平平的。
(立刻有学生举手。)
生这是长方体。
生不对,是正方体。
生我觉得,可能是长方体,也可能是正方体。
师老师再摸一摸。啊,这个图形还是长长的。
生(齐)是长方体。
师真的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拿出积木,确认是长方体)为什么仅凭两句话,你们就能确认是长方体,不再认为是正方体了?
生(用两个积木对比)长方体放在桌子上,翻一下,有时候是高高的,有时候又是矮矮的。而正方体怎么翻都是一样高的,就是刚刚说的,正正的,感觉没什么变化。
生长方体有的高、有的矮,但正方体摸起来就是一样的,每个面都一样。
师那为什么没有人猜是圆柱,也没有人猜是球呢?
生因为圆柱有平平的面,也有弯弯的面。
生球没有平平的面,它是圆圆的,只有弯弯的面。
师说得很有道理!再摸一个。(摸一个圆柱在手上)哇,这次的图形是会滚喔。
生老师,它是能到处滚,还是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呢?
师你们希望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生要的要的,这样我们就知道到底是圆柱还是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