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转化
作者: 徐志强摘要: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吕墅小学在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后,整体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以三大类课程统领,分年段设置内容。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层面的发展,全面彰显“武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关键词:“武文化”校本课程;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特色发展
一、缘起:以“文化渊源+文件要求+学校需求”为指向,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石作用。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武术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如学习基本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等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3—5个简单动作组成的组合动作等。2014年2月,江苏省首次将武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必学内容,要求每学期均应保证相应的课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包括武术在内的各类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传统体育教学。
早在2005年,在常州市武术协会的推荐下,我校就已成立学生武术社团,并逐步在组织保障、人员配备、课程推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2008年,基于武术社团取得的较好成绩,学校决定把武术作为特色项目来发展。2011年,学校在已经初显成效的武术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决定以武术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挖掘武术育德、启智、健体的功能,让学生在武术教育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即爱国报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涵育有灵魂的环境文化、有生命的课程文化和有精神的活动文化,着力培养“文武双全、身心两健”的现代小公民。2015年,学校提出了“育‘尚武’校园文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愿景,制订了“尚武”文化建设方案。2018年,学校明确了“尚武崇文,养正立人”的办学理念,意在以武术教育为抓手,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凸显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文武兼修,正身正心,立德树人,让每一个生命主动地、健康地成长。
在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基于三方面的考虑,学校提出了开发和实施“武文化”校本课程的构想:
首先,为了更扎实地传承中华文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就是强身健体、磨砺意志的“必选课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武术,既有利于锻炼体魄,又能促进武术项目的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为了更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武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勇毅精华,并蕴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体悟武术技能内在的精神内涵,在促进健康发展的同时锤炼品格。
再次,为了更高质地建设特色课程。以武术教育为载体,拓展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体育教育的实施方式,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形成“以武育人”的体育教育新样态,为国家课程高质量的校本化实施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二、开发:以“三大类课程+六年段内容”为抓手,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前,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喜好等做了调研,约请领域内专家筛选,引进技能水平高、对武术研究有造诣的体育教师,共同讨论,以“三大类课程+六年段内容”为抓手,保证“武文化”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三大类课程统领,明确方向
学校主要设置“武术”“武术文化”“武术与文化”三大类课程,并就各自的关键能力、发展路径、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做了梳理,让师生明确课程的方向。
“武术”课程涉及的核心关键能力主要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与“运动能力”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校园武术基本功、五步拳、长拳、初级剑术、十六式太极拳的习练,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认知,发展体能;行为表现是,具备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基本能力和生活经验。与“健康行为”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团体演练,养成锻炼的习惯,能够调控情绪,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达成社会适应;行为表现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运动等。与“体育品德”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参加校园武术展示,培养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学习运用比赛规则,遵守规则,在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行为表现是,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能持续地参加演练,动作要求标准,动作配合协调,能快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有继续学习和练习的欲望。三项关键能力主要采取诊断性评价、测评、调查等评价方式。
“武术文化”课程涉及的关键能力主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与“社会责任”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提炼武术文化中的侠客情怀,培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强化扶危济困、为国为民的精神;行为表现是,明确目标和任务,遇到困难时能够坚定前行、绝不退缩。与“国家认同”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提炼武术文化中的义士精神,培养智勇双全、见义勇为、守信助人、公平正义的精神;行为表现是,学习过程中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际理解”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提炼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品质,升华精神境界,追求动作协调,身心和谐,与人和睦,与国和平;行为表现是,以包容互鉴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对不同文化文明包容互鉴的基础上彰显民族自信。三项关键能力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及时展示、课堂观察、个别交流等评价方式。
“武术与文化”课程涉及的关键能力主要有“学会学习”“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与“学会学习”对应的发展路径是,借助校内外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以“课堂学+课外探”相结合的学习思路,参与形式多样的武术文化教学活动;行为表现是,学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者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与“人文素养”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学习武术技术技能、武术文化,感悟武术文化的深邃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走访武术名人、传统武术传承者,参观武术文化古迹,观摩武术基地,参与武术训练、表演等,查阅中国武术文化相关资料,发展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行为表现是,通过学习带动“练、读、访、写、悟”能力的发展,体现“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方法和各种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与“创新精神”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武术、武德、武文化,我学、我悟、我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开展武术文化研学;行为表现是,掌握基本学习策略和运用支持性学习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与“个性发展”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武术文化课程和活动,发扬个性;行为表现是,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与人平等对话、与人交往合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习”的评价主要是检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目标达成情况是否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评价主要有总结、展示、交流、会演等方式;“个性发展”的评价主要指向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考核。
(二)分年段设置内容,细化路径
围绕三大类课程涉及的关键能力、发展路径、行为表现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求每个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的武术课程,并在两个学期分别安排不同的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明晰课程内容。一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和武德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旭日东升》武术操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腿法(一)、步型组合及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路弹腿的基本技能。二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基本手型、步型组合和武术基础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五步拳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腿法(二)、武术基础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二路弹腿的基本技能。三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基本动作组合和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段长拳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动作、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雏鹰展翅》武术操的基本技能。四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器械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初级剑术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长拳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二段长拳的基本技能。五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太极拳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散手基本功、散手相关的知识,掌握太极拳、散手的基本技能。六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动作、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段位套路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段位套路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以“环境+平台+范式+评价”为载体,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
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
(一)用心打造物型环境:处处熏染“武文化”
首先,构建“一、二、三、四、五”环境文化。“一”,即“一道”——以“武魂雕塑”“理念墙”“校训墙”“特色橱窗”等组成尚武大道,让师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尚武”文化特有的精气神。“二”,即“二廊”——建设“尚武”“书香”两大长廊,体现学校的理念追求。“三”,即“三区”——打造武术展览区(包括武术训练室和武术展览馆)、健身运动区和农趣实践区,体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四”,即“四楼”——建设以“尚武精神”“吕小之星”“我型我秀”“爱我家乡”为主题的四幢楼,与德育主题活动紧密结合。“五”,即“五园”——分别以致和园、树人园、飞鸿园、谐趣园、飘香园独特的设计,体现浓浓的“尚武”文化元素。
其次,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武文化”精神的培育,落脚点在班级。围绕“尚武”精神,我们确立了“自理、自信、自强”等年级主题,要求各班精心布置教室外墙与室内板报,彰显班级“武文化”建设“大事记”;布置班级“十字角”“活动角”“阅读角”等,记录班级“武文化”建设的点滴;各班确立“武文化”岗位建设制度,从设岗、轮岗、评岗等方面体现“武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再次,创建《武之韵》校报文化。学校每学期打造校报《武之韵》内容,汇集学校武术教育信息,传播武术文化知识和武德情怀,构建家校互动平台。
(二)铺设“五个一”平台,处处宣传“武文化”
一套《武文化》读本。在编制《“武文化”课程纲要》的基础上,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年段编写《武文化》读本,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目标。《武文化》读本包含上、下两册,每册均分为四章:“武术常识”“武术技能”“武德培养”“武姿飞扬”。对于“武术技能”的内容选择,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武术特点作出安排:一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和武术操;二年级,学习五步拳;三年级,学习一段长拳;四年级,学习两段长拳;五年级,学习初级剑术;六年级,学习十六式太极拳。
一个“武术文化节”。每年5月举办“武术文化节”,通过“站立行”“读写绘”“做中学”“吉尼斯”“班班秀”等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尚武”精神。通过班班秀武术展演、武术考段或者打擂比赛的比拼交流,让学生努力展示自我风采,形成成长群像。
一套武术健身操。学校根据中华传统武术动作和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出一套武术健身操,既对学生身体锻炼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能够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化内涵,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一个武术学习主题馆。学校的武术学习主题馆是目前常州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集藏品展览、武术展演、武术培训为一体的武术文化专题博物馆。该主题馆共收集刀、枪、剑、戟、棍等兵器16件,以及现代武术器械、兵器、书籍、图片百余件。馆内展览以中国武术发展史以及学校武术教育荣誉为主。整个馆室分为序厅、拳械厅、历史厅、荣誉厅和多媒体互动区等。在拳械厅和多媒体互动区,访客可以一试身手,和沙包、格斗架以及“李小龙”过招。
一个“武动”大课间。为丰富武术课程内容,学校增添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武术元素,开发“武动课程”。整个大课间活动,学生先集体做学校创编的武术健身操,随后各年级分散到指定场地,在学校广播的统一背景音乐声中,一年级学生练习武术基本功,二年级学生做手型操,三年级学生练习韵律操,四年级学生做搏击操,五年级学生练少儿初级剑术,六年级学生打太极拳。大课间结束前,全校学生在武术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做整合了八段锦动作的放松操。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练习了不同的运动技能,完成了体能锻炼的目标,同时,轻松的音乐伴奏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生四种课型范式,处处传递“武文化”
以“武术常识”“武术技能”“武德培养”为内容,开展武术教学的各类课型研究,重点进行武术技能教学课型的研究,探究武术教学课型的范式和教学策略。
目前,学校探索出的课堂范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武术常识课,主要通过武术技能、武术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提高体能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武术技能课,主要通过习练武术拳法,实现强健体魄,开灵增智;三是武术品德课,主要感悟武术名人的侠者情怀,懂得诚信感恩,回报社会;四是武术文化课,主要通过武术文化的传递,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