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打开: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 周孝勇 黄红成
摘要:“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数学知识序列中属于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教学时如果既关注分数的意义,又联通度量单位变化的意义,可以使原来略显单薄的知识变得丰富且生动,还能够串联起多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学展现了规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展现了核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规律;构建知识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核心知识建构的教学研究”(编号:DHA2003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数学知识序列中属于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在学生后继学习中应用颇多。如何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的眼光?如何培养学生验证猜想和运用规律的意识?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过程,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也是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常用策略。同时,这一知识与之前学习的分数、除法等知识,与今后将要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前后勾连。另外,从分数单位的角度来看,它与单位转化的方法是一致的,教学时如果既关注分数的意义,又联通度量单位变化的意义,可以使原来略显单薄的知识变得丰富且生动,还能够串联起多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的例11、例12、“练一练”和第69页的练习十第1—2题。教学目标确定为:(1)自主探究、全面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改写;(2)学会多角度思考,能充分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3)发展初步的归纳、类比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是:探究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感悟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单位的关系。教学过程及评析如下:
一、教学过程
(一)基于旧知,感知规律
师(出示图1)在前面的《动手做》中,我们认识了“分数墙”。你能在这个“分数墙”上看到哪些分数?
生12、13、14……
师想一想,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生分母逐渐变大,分子都是1。
生分数的大小也变了,变得越来越小。
师(指第4行)再看这一行,你能看到哪些分数?
生我看到了14、24、34、44。
师屏幕显示:14、24、34、44再看看这些分数,说说你的发现。
生分母没有变化,分子越来越大,分数也变得越来越大。
师看来分数的分母变化或分子变化都会引起分数的大小变化。
师在“分数墙”上找一找,有与12相等的分数吗?
生24=36=48=12。
师虽然它们的分子与分母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从“分数墙”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相等的。想一想,与12相等的分数可能还有哪些?
生816、1020……
师看来还真不少,但大家说这些分数和12相等,光靠直觉是不行的,还需要验证一下。如果不借助“分数墙”,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它们与12是否相等呢?
生我想通过画图或折纸来比一比。
生我想化成小数后比较大小。
生我想到了商不变的规律。
师有这么多办法,你们真会思考!
[思考:从分数的意义出发,学生一般能发现分数的大小变化与分子、分母的变化有联系;在发现分子或分母有规律的变化中,能初步感悟函数思想,并对等值分数有了初步的直觉判断。其中,在变化中发现分数大小不变的特例是本环节的要点。]
(二)初步探索,发现规律
1.自主探究,提出猜想
师请先选择一个分数,用你刚才说的方法,比如折一折、画一画或者算一算,来验证它和12是相等的。
(在学生操作之后,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生我用的是折长方形纸的方法。先对折,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然后涂出1份,涂色部分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继续对折3次,我把它平均分成了16份,这时涂色部分就是这个长方形的816。所以,12=816。
师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比较直观。
生我是画图来验证12和510是否相等的。先画10个小正方形,再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涂出它们的12,就是5个;再把它们平均分成10份,这时涂色部分就是它们的510,还是5个。所以,12和510是相等的。
师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验证,看上去很清晰,也验证了结果是相等的。
生我是化小数来验证的。12=1÷2=0.5,1020=10÷20=0.5,所以12和1020是相等的。
师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很简洁。
生我是用商不变的规律来验证的。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先把这几个分数改写为除法算式,12=1÷2,1224=12÷24,依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发现1÷2=12÷24,两道算式相等,所以两个分数也是相等的。
师能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验证,你真会思考!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12的分子和分母都变了,但是大小却可以不变。(指向板书区域)这里的12的分子和分母是随便变化的吗?你能发现这些分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生12=1×22×2=24。
生12=1×32×3=36。
……
师结合刚才验证的过程,再看一看这些分数,你能概括一下它们的变化规律吗?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比一比这两位同学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
生第一种。
师用由12发现的结论来概括所有分数,显然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先当作一个猜想。有了猜想就必然要验证,你认为可以怎样验证?
生我觉得可以多举一些不同分数的例子试一试。
生我觉得乘相同的数时也要多试几个数。
师既要选择不同的分数,又要考虑乘相同的数时多试几个,你们真会思考!请大家每人再举一个例子来验证这个猜想。
[思考:基于分数的意义,借助画图、折纸等方式直观呈现,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通过商不变的规律进行推理,多角度地说明这些分数与12相等,有利于学生得出科学的数学结论,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丰富素材,验证猜想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验证猜想的过程。
生我选的是一个真分数。45=0.8,分子、分母同时乘2后是810,也等于0.8,说明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我选的是一个假分数。1110=11÷10,110100=110÷10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们的商是相等的,都是1.1。
师考虑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数,你们的想法比较全面。还有特别的例子吗?
生有。我选择的是66,分子、分母同时乘5,得到3030,它们都等于1。
师这个例子是有点特别。有不符合这一规律的例子吗?
生没有。
师既然找不到反例,我们就基本上可以说前面发现的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思考:举出更多的例子,且这些例子尽可能包含所有的类型,以此进一步验证先前的猜想。同时,变换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猜想的反例,来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本环节,带领学生经历“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全面探索,揭示规律
1.回顾方法,拓展猜想
师刚才,我们在“分数墙”上发现了许多与12相等的分数,然后猜想、验证,得到结论。你能由这个结论出发继续猜想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猜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生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可能不变。
生我们还可以试试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看看分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师一个结论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猜想,你们很会思考!
[思考:规律的发现离不开猜想,而猜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变换已有结论中的部分要素是猜想的常用方法。这里,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新猜想,旨在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全面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准备。]
2.自主验证,集体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猜想,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在学生分组验证之后,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生我验证的是第一个猜想。我把1025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5,得到25。1025等于0.4,25也等于0.4,它们是相等的。
生我举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猜想是对的。我把18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6,得到32,化成小数都等于1.5。
师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第一个猜想是正确的。有说明这个猜想不正确的吗?
生没有。它应当是正确的。
生我的例子验证了第二个猜想是不正确的。我先写23,把它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1,得到34。23等于0.666…,而34等于0.75,两个分数不相等。
师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第二个猜想被我们否定了,那第三个猜想呢?
生我把59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去4,得到15,这两个分数不相等。
生老师,我找到了一个特例:55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1,得到66,还是相等的;同时减去1,也相等。
师这个例子还真的相等。对于这个例子,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这只是一个特例,可其他的分数都不行,照样不能说明后两个猜想成立。
[思考:通过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总结规律,沟通联系
师通过刚才动手动脑,举例验证,我们知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与之前的结论合起来,可以怎样说?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里,“相同的数”是否要考虑特殊情况?
生“相同的数”不能为0。
师现在谁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把我们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是分数知识中的重要规律,叫作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你是否有一种与它似曾相识的感觉?
生有点像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师是的,一起来看。(出示四年级教材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小声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同桌说一说。
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可以看成被除数,分母可以看成除数,那么,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就相当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找到了这样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用它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思考:借助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前后勾连,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新知识。]
(四)练习运用,理解规律
1.判断等式正误
师下面的等式成立吗?成立的在后面画“√”,不成立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