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任务群视角,重识整本书阅读
作者: 何捷
摘 要:2022年版课标中,整本书阅读被设定为独立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更多关注学习内容的“释放”和学习时序的“升级”。一线教师在时代变革的当下,在观念与行动上,更需要主动转变,包括阅读活动的转变和阅读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学习力;核心素养
一、对整本书阅读的再认识
在“整本书阅读”之前,更早的提法是“读整本书”。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明确建议:“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他是语文学界首先提出“读整本书”的学者。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出台,“整本书阅读”被设定为独立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整本书阅读”这个词可以拆分理解。“整”,强调阅读的容量,相对于单篇而言,是大量与完整的。同时,“整”也暗含从宏观、全局、整体上把握的意旨,只有站在“整”的高度,才能抵达“深”的层次。“本”,作为书籍的基本单位,观照阅读的系统性,意指对阅读作出化零为整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提升。此外,“本”在阅读教学领域还有“多”的期待,即不仅停留在对单本阅读的满足,还要在相同类型、主题的多本阅读中实现关联,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书目、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书目等层面做延续,让阅读延伸。“书”则以经典佳作为主,涵盖教材拓展与课标推荐读物。同时,“书”还可以作为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主题,如关于书的构成、出版历史、作家轶事等,以“书”为媒展开主题学习活动。“读”,从原理层面理解,学生应体会阅读的本意,了解相关的知识,获取基本原理,树立长期阅读的观念,养成阅读习惯;从操作层面理解,学生应具有一定的阅读策略、方法,如能快速浏览、泛读、跳读、通读,也能精读、细读,面对不同题材的书,能使用适当的方法阅读,能获取有效的阅读结果;从素养层面理解,提倡阅读后知识、能力、涵养、精神面貌有所改变,修养有所提升,具备一定的阅读取向,形成鲜明的阅读风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一线教学必须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立专属课程,进行持续的课程化学习,确定并选择书目(准备材料)、设置阅读项目(确定学习内容)、组织实施(展开教学)、确保顺利进行(获取结果),还要确保学习效果——学生能完成相应的书籍阅读,能抵达学习目标,阅读过程中不断展示成果,打破“课内45分钟”的局限,将语文学习延展至课外空间,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无缝对接。2022年版课标第五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承续了以学习任务群建构课程内容的总体思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同时,强调要读整本的书,要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方法,积累知识,沉淀文化,提高鉴赏力,丰富精神世界。此外,还鼓励学生以合作互助、成果共享的方式,分享阅读经验、体会和收获,在对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培植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更多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序
2022年版课标将作为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既保留了之前提倡读整本书时的理念、方法,还让整本书阅读概念的外延得以扩展,使其成为贯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类型,成为对语文学科中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各项实践活动的一次聚合。
一线教师习惯于单篇文本的教学,而整本书阅读作为任务群的确立,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格局,敦促大家快速开阔阅读教学视野,扩展自己和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探索空间。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更多关注学习内容的“释放”和学习时序的“升级”。
(一)学习内容层面要“释放”
单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找到一个“点”,讲深、讲透之后,再找下一个“点”。这样的教学是线性推进的,有助于实现“点”和“点”的串联,也更容易迈向高阶,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类似于“凿一口井”,越凿越深,在一个维度上纵向深探。如教学《刷子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从“人物的衣着”层面展开探究,了解作者正面刻画刷子李的“一身黑衣”对于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随后品味“人物的动作”,分析作者如何选用动词精准描写人物动作的娴熟,并以此佐证其技艺高超;再品鉴作者从“旁人的观察”角度、以第三者视角论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写法。“点”有不同,但都朝着“技艺高超”这个方向深挖推进,形成单一通道的层级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区别在于其实现的是“多点钻探”。相较而言,整本书阅读大多发生在课外,指导无法时刻切入。针对学习内容的差别,教学实施可以体现三个倾向。
首先,倾向于“整体”的先行。杜威提出“做中学”,意指让实践成为学习的“先遣部队”。整本书阅读也强调让学生先阅读,先整体把握内容,产生相对宏观的理解。学习中,“先读再分享”为典型流程,符合克伯屈的“任务驱动”学习理念。让整本书阅读以任务为导向,以具体学习项目为载体,是杜绝教学落空的应然措施。否则,仅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没有具体真实的任务,在课程内容上就已经缺损。
其次,倾向于“整理”的同步跟进。阅读后,建议让学生及时梳理和规整获取的信息,提取并逐渐确立个人的阅读兴趣点,找到继续阅读的路径。这类似寻找资源,准备继续钻探。阅读中获取的线索是丰富的,整理让路径清晰可见。就拿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来说,可依据不同的线索,检索出不同的内容:以人物为线索,检索书中描述了哪些人;以事件为线索,梳理不同角色的奇事;以写法为线索,关注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以天津方言为线索,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线索不同,整理的结果也不同。整理,让学生突破篇章、课时教学的局限,感受项目式学习的魅力,自行确定阅读学习任务,展开阅读学习实践,在具体的学习事件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成果。
再次,倾向于“整合”的交付。线索多,资料全,结果零散,需要在阅读之后对阅读成果做进一步整合。整合的意义在于让阅读学习的成果得到提炼,以更为精准的知识模块予以固定。如阅读《俗世奇人》后,学生可以感受到拥有百科杂学和知晓人情冷暖对写作的重大意义;理解实地采风、认真观察以及长期积累对于作品表现力的支撑作用;洞悉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了解何谓“以生活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的小说创作手法等。这些成果都可以整合,形成相对系统的认识。还拿《俗世奇人》来说,学生阅读后可以认识作者的语言风格,认识选材的技巧,认识写成一部小说的基本方法……不同的认识,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模块化,让知识点之间有关联、能呼应,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让整本书阅读不断迈向深处。而且,这种阅读的深度与单篇阅读的深度不同——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是多管齐下、纵横交错的,形成的是更为立体的储存空间。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中的三个倾向,让整本书阅读学习具备促进成果产生的连续统。所谓“连续统”,是指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空间上紧密关联、性质上相互交融的统合整体。运用连续统的思想观照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发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相对于单篇文本教学,更系统全面,避免了零散、片面与相互割裂,避免了慌不择路的“钟摆”现象;更为多样,彰显着差异性与丰富性;更有发展空间,容易发现变化的规律,找到全新的路径。
(二)学习时序层面需“升级”
所谓“时序”,即时间的序列。时序就像时间横轴,提示着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悬挂着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等多个需要解决的学习要点。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在时序上是清晰可见的,一个阅读项目完成,另一个阅读项目跟上,教师和学生完成当下的阅读目标即可继续推进。随着目标推进,悬挂的学习要点也逐一完成。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则将阅读材料、阅读目标、阅读活动等混合在一起,具有“混合式学习”的特征——“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科目时的各种模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整合式的学习体验”。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持续时间长,学科跨度广,各要素之间的互渗性强,在时序上具有相对的模糊性,这是由任务群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设立任务群的终极旨归是实现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教学总目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本身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统合构成,不是简单地叠加拼凑。学习任务群的设立,意在循着核心素养的指引,打通各学科的学习限制,增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其次,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也不是单线推进的。学习任务群具备三个特征:“贯通”,打通全学段,跨越连通语文实践的各板块;“循环”,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学习内容重复出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融合”,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方法等相互融合、嵌入、照应,实现统整综合发展。这使得学习任务群在时序上突破简单的横向联系,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纵向关联。
学习任务群的设立,意味着“知识中心”的弱化,“学为中心”的凸显,需在教学时序层面实现“升级”。“如何将课程规划中相对模糊的、立体的内容序列,转化为学习过程所需要的明晰的、线性的时间顺序,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序“升级”,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1.以“目标达成”为时序
学习任务群中,“学习”与“任务”形影不离,可以将任务视为学习中必须抵达的“目标”;借助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或技能的形式,重构清晰时序。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为例,主要分三步实现时序“升级”。第一步,设定大目标。我们可以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看作相对宏观的大目标,其中包含了对书籍内容的获取、阅读能力的提升、审美素养的形成、创造表现力的发展等多元、混合的学习内容。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时序轴线的存在。第二步,设定起点与终点目标。教师结合学情,调整目标的“任务起点”与“任务终点”,同步调整时序轴线的长短。如,开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任务起点”可以设定为“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理解作品,看到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捣蛋鬼汤姆”;阅读学习之后,“任务终点”可以设定为“能发现汤姆独具魅力的乐观积极、沉着冷静、聪明智慧、追求自由的卓越儿童气质,能深刻理解儿童在成长中的变化”。“任务起点”与“任务终点”之间,就是时序轴线。第三步,设定小目标。在设定的轴线上,设立阶段目标,即相对而言的小目标。在阅读整本书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目标。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整本书阅读,起初的目标可以是“能提取与梳理”——提取“出庭作证”“山洞迷路”“逃出生天”“挺身而出”等具体而明确的故事;随后的目标可以是“能分析与理解”——理解故事中汤姆的古灵精怪、淘气顽皮、善良正直、勇敢仁慈、积极乐观等性格特征;之后的目标可以是“能对比与欣赏”——将同样以顽童为主题的作品与本书进行比对,发现汤姆更为可贵卓越的品质。其间可以回读故事,在细节中深刻感受汤姆的成长经历与个性发展轨迹,看到其可贵的真、善、美。
根据国际阅读测评项目中“阅读认知过程”的分级设定,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序可以不断“升级”,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阅读目标之间的组成序列体现循序渐进。随着阅读目标的逐渐升级,整本书阅读逐步呈现出涉及高阶思维的趋势。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不同学习主题的学习,规划学习活动,参与读写实践,积累并开发学习资源,让“混合式”的学习变得清晰有序。
2.以“层级进阶”为时序
王宁教授认为:“新课标所说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着来完成的……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发生外部的变化,只是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大多在课外进行,也有课内教学的需求。如胡元华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的设想》一文中,以航船为隐喻,提出导航课、续航课、补给课三种日常教学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