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命制“五五诀”
作者: 金立义 陈瑶
摘要:小学语文试题命制要通过多类型、多角度试题的创新设计,实现从单一的知识点考查转向立体多维的素养测评,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小学语文试题的命制讲求“五五决”,即“五个重点”和“五条原则”。“五个重点”,包括强调“双基”训练、关注传统文化、观照阅读与鉴赏、注重课外阅读、强化表达交流;“五条原则”,讲求综合性、情境性、体验性、层级性、探究性。
关键词:试题命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重点;原则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简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编号:D/2018/02/2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评价关乎教育发展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导向。小学语文试题命制要坚守育人为宗,培根铸魂,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做到积累为基,理解为要,能力为本,通过试题的多类型、多角度创新设计,实现从单一的知识点考查转向立体多维的素养测评,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为学生成长赋能、增值、助力。
小学语文试题的命制讲求“五五诀”,即“五个重点”和“五条原则”。“五个重点”,是试题命制的客观诉求;“五条原则”,是试题命制的核心要义。
一、“五个重点”:试题命制的客观诉求
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无论是编写的理念、体例,还是选文、设练,都有较大的改变,且有很多创新之举。试题命制也应该与教材匹配,彰显教材的特点。强调“双基”训练、关注传统文化、观照阅读与鉴赏、注重课外阅读、强化表达与交流是小学语文试题命制的客观诉求。
(一)强调“双基”训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语文的“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训练,在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后面安排了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有的还有背诵。尤其是《语文园地》中“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等内容的安排,体例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意颇多,力求围绕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感悟与理解、想象与表达、习惯与方法等,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基本能力。
“识字加油站”贯穿小学各年段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在低、中年级尤为突出。这一内容的安排重在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找到快速识字、深度记忆的有效方法,是识字教学的有力抓手。
“词句段运用”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的重要栏目,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迁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内容的设计思路开阔,形式多样,除了选取一些常见的句式,如排比句、比喻句、连动句等,还推出了具有创意的题型,如长话短说、一词多义写句子、围绕一个中心词写一段话等。学生通过学习与模仿,能够初步掌握语言规律,获得语感经验,再迁移运用,形成语用能力。这一内容选用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和句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构词规律,明白原来句子还可以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真好。
命题时,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语文园地》内容,绘制本册教材基础知识细化考查表;重点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力求让命题贴近教材,夯实基础,不缺位,不越位。
(二)关注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当然也是教材承载的重要使命。本套教材中选文的类型、数量以及插图,都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一至六年级的古诗文增加到129篇,每个年级有20篇左右。《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安排了大量的古诗词、成语、谚语、格言等,用于丰富学生的语料库,厚植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成长。
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要求小学语文试题命制必然要聚焦这部分内容,将家国情怀以贴近学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中,体现考试的育人导向。
(三)观照阅读与鉴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各学段的目标,其中“阅读与鉴赏”是每个学段的重要目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也通过语文要素和课文助教助学系统等,强调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目标。
小学语文试题命制要通过引导学生提取、归纳和概括文本信息,启发学生理解与评价文本主要事件、人物、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独立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一般而言,需要观照两点。一是选取的阅读材料文体要符合学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应选择浅显的童话、寓言和诗歌作为试题命制的材料;中年级以叙事性作品作为主要的试题命制材料;高年级除了选择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诗歌,还应选择非连续性文本。二是短文阅读材料的考点要能体现本册的语文要素。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要素都要考查。选文既要做到文质兼美,又要具备适合考查的语文要素,或能考查学生对语文要素的掌握情况。
(四)注重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强调“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不关注课外阅读,语文课就是‘半截子’的”“统编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新课标也把整本书阅读单独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材中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这样的栏目,旨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徜徉书海,与书结伴,与书同行。恰当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是命题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五)强化表达与交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表达与交流的训练,不仅在3—6年级安排了几个特殊的习作单元,每册安排了8篇习作内容,还在文后设计了多篇小练笔。习作的安排和以往的多版教材相比,分量加大,训练凸显了梯度性,让教学更有层次。此外,教材又在每个年级安排了3次以上的口语交际内容。这都体现了教材对表达与交流的重视。当然,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提升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目标。因此,命题中强化对表达与交流的重视是必然动作。
二、“五条原则”:试题命制的核心要义
呼应“五个重点”,试题命制讲求“五条原则”:综合性、情境性、体验性、层级性、探究性。
(一)综合性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目的是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试题命制要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及能力,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任务,避免考查单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确保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遵循综合性原则,试题命制可以围绕一个小主题,纳入对“双基”、传统文化、阅读、表达等的考查;可以围绕一个训练项目,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等等。要能关联“双基”,重组语境,多维度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三(3)班两位同学围绕“传统节日”在开展竞赛活动。主持人李琳问:“谁知道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田红抢着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芳也不甘示弱,开口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你俩知道端午节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万芳脱口而出:“端午节是_________。”还没等万芳说完,田红赶紧答道:“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目综合性强,既有对课内要求背诵诗句的考查,又有对课外知识的考查;既评估了学生的“双基”水平,又考查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同时也考查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习方式。
根据命题重点和命题指向,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试题。比如,教完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题目:
阅读鉴赏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内容略),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请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及四个方面写出了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3.短文第一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4.在短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来解释“草原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围绕题干出现的四个题支,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考查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好几个语文要素:第一单元的“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第三单元的“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四单元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第六单元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第七单元的“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第八单元的“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考查重点涉及“双基”、阅读鉴赏、课外阅读、表达交流。
(二)情境性
语文试题命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生活中常见的真实场景,设计多样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答题的内在动机和欲望。语文试题命制关联的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能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活之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刘晓红特别喜欢诗歌。她记住了艾青说的一句话:“诗是人类向,诗给人类以朝向。”杜甫、韩愈、等古代诗人,她都很喜欢。她特别喜欢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而冰心奶奶的诗句“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让她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她的书房里还挂着王冕的诗句:__________“,只留清气满乾坤。”
对于积累的名言警句,理解是前提,运用是升华。这道试题创设了刘晓红喜欢诗歌的生活情境,把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学到的诗歌内容做了整合,既有现代诗,也有古诗;既有诗歌、名言,也有诗人、名人。题目考查的内容重点涉及“双基”、传统文化、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要求学生依据情境复现,把被动积累转化为积极表达,提升能力。
口语交际内容的命题有些棘手,教师不妨尝试创设一定的语境,帮助学生表达交流。比如,教完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劝告》后,有教师命制了如下试题:
课上,我们都读了短文《假如人不睡觉会怎样》,现在老师要请大家帮帮我的好朋友刘星。刘星是个“夜猫子”,经常半夜不睡觉,你们帮我劝劝他吧!请你至少运用短文中的两处信息劝劝他。
这道口语交际题目巧妙地以“阅读+生活”的方式,创设了鲜活的劝说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认知,同时借力阅读短文中的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劝说,劝说效果会更好。这道情境性较强的题目,有效兼顾了表达交流、课外阅读及阅读鉴赏的命题重点。
(三)体验性
命题要对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自我成长的个性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和思考者,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调用知识积累,用语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很多非连续性文本,如交通图、说明书、路牌等为例。这些都是阅读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和阅读鉴赏、课外阅读息息相关,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密切关联。这类文本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选择信息、判断信息、运用信息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类文本命题,需紧扣生活性。五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家住科技馆的李林要回家,现在他本人在二桥路,请为他设计一个回家乘车的线路。下页图1为39路和56路公交车站点停靠情况。
完成这道题,需要学生阅读交通路牌之后,提取、筛选和运用有效信息,设计合理的方案,解决乘车问题。这是语文学习服务于生活的实例,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语文能够帮助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的试题,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生活教育。
课外阅读的定量考查较难操作,对此,可以考虑命制生活性较强的题目。比如,教完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单元后,有教师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