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小背篓”课程的硬核文化素养

作者: 石卫东 李佳

“小背篓”课程是淄博市周村区东门路小学在全国教育界的首创,以培养“三懂一有(懂经典、懂规矩、懂包容、有梦想)的恬静学子”为课程目标。“小背篓”课程承担“创新性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用心挖掘学生科学潜质”职责,使“责任担当”成为核心要素和硬核文化素养。

“小”“背”“篓”三个经典汉字,牢牢扎根于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课程文化张力。“小”是出发点和落地点,它认为传统经典文化是无限精微的,肯定学生的担责意识,是课程的核心;“篓”是课程取材方式和实施方式,认为学生能够担当生活,是保障课程实施效益;“背”则是课程的目标和骨干,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担责、善担当,拾得起、放得下的现代社会人。

小学生正在快速长大,责任引领、担当引领起着定方向、准频率、纠偏差、注营养的大作用。“小背篓”课程既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牢牢扎根于小学生的全生活,渐进式开发实施“责任担当”主题九大序列小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突出“劳动引领、动手实践、活动增趣”的课程方式。

一、“责任担当”主题九大序列小微课程

(一)以培植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的“小生活”课程,明白自我责任

“小生活”课程紧紧链接小学生的生活,每学期分年级组织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整理课桌以及洗碗、整理餐盘等富有生活色彩的小微活动。学生踊跃参加,激情高涨,在与竞争对手的“对决”中,启蒙责任意识。

(二)以做完作业、当好值日为主要载体的“本真”课程,感悟本质责任

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责任教育而言,首先最基本的是认认真真完成作业,端端正正写字,做完作业仔仔细细检查;把第二天上课要用到的学习用具、资料,一样一样点清楚,装进书包。其次是以协商的方式,使每一名学生有秩序地参与到值日课程中,教师讲明白卫生秩序清理、整理、梳理的标准和步骤,学生自觉认识值日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担当思想。作业和值日两项小课程,合力打造责任教育。

(三)以参与农业生产为路径的“恬耕园”课程,感悟社会责任

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景观开发时,设置了“恬耕路”,并在两侧设置了“恬耕园”“养殖园”“桃李园”等10余个小微而精美的“劳动乐园”,成为学生实践劳动责任的好资源。设计、开发、实施“小背篓”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种植、浇灌、施肥、剪枝、嫁接、夏赏、收秋、品尝、冬藏序列活动特色;以采摘为例,形成采摘山楂(做山楂膏)、采摘秋柿(做柿饼)、采摘红薯(晒瓜干)、采摘秋葵(品味营养)、采摘辣椒(腌制辣咸菜)、采摘西红柿(做西红柿鸡蛋汤)、采摘大白菜(学会冬藏)一条龙的采摘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品味的是劳动的辛苦,享受的是劳动的乐趣,学到的是节约粮食和劳动光荣的责任感悟。

(四)以“小脚丫”为起点的行为习惯养成课程,促进责任认领由“自我性”向“社会性”转化

“小脚丫”课程是“小背篓”课程的第一堂课。校门入口的甬路上,整齐地刻画“小脚丫”标志,学生早、午两次进校门,都要踩着小脚丫的标志走,步调整齐,入校有序。课程监督员负责监督评分,在下周的升旗仪式上公布评分结果。“小脚丫”的小小课程,引领学生明白“规矩之内,才能自由翱翔”的道理;只有尊重规矩,才能落实责任。这项小微课程,开启了学生入学规矩的责任落实。学校将每学期第一周定为“小脚丫”行为习惯培养周,从上下学、上课、作业、就餐、安全、“两操”、作息等方面培养固化学生承担责任规矩,夯牢规则意识,涵养行为习惯,促进责任落实与转化。

(五)以厚植乡愁为情怀的“记住家乡”课程,滋养责任初心

对学生乡愁情怀的培育,绝不仅仅是让他们记住老家的老屋和破墙、破壁,而是让他们记住这些带给他们温暖和光亮的物件。通过“走进家乡、走进老家”主题研学旅行,探寻乡村厚土文化;每学期组织学生寻访乡土人情、瞻仰红色景点、参观家乡企业、走进英雄人物,感悟家乡厚重,塑造怀乡品格。

(六)以培植爱国情怀为核心目标的升旗文化责任课程,促进国家认同

学校集中开发升旗仪式课程,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50分钟内,将节气节日、国家法律、个人安全、习惯素养、学校好人、后勤服务、家校互动等全部纳入到责任教育中,从遵守法度、传承文化、接力好事、借力家长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责任主题教育。

(七)以熟习汉字为文化路径的“炼”字课程,涵养国家认同

学校自主研发《“炼”字课程方案》,将汉字传承拓展、创新使用融于一体,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这源于对经典汉字蕴含的文化和育人意义的充分认知,特别是汉字对小学生责任教育中重要的内化作用。“炼”字课程,分五部分。一是“寻字”。选择学生耳熟能详、寓意深刻、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内容的汉字,根据年级形成系列化。二是“识字”。寻根探究字的起源、字体变化、字义等,由新字到新词再到新成语到新句,让“汉字与孩子合二为一”。三是“炼字”。努力挖掘汉字中蕴藏的做人道理、哲学思想、民俗故事,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四是“习字”。重在于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习字、练字,指导科学写字。五是“拓字”。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相应的展示和活动,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炼”字课程,利用写字课、午写、课后服务时段进行。过程中开展“我的炼字课”教学展示活动,突出校本化、儿童化,与学校德育和责任担当主题紧密相连;学期末,进行课程总结,展示评价。

(八)以“观影”为主要手段的“看电影、说新闻”课程,浸润国际理解

从2022年开始,学校由班主任和音美教师主办,开设“以观影了解星球”“以新闻发布了解国际时事”两项小课程。开设电影欣赏课,精选经典健康、学生喜欢的电影;开展“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让学生发布“今日国际大事”和评论,较好地启蒙了国际思索和国际理解。

(九)以打√、纠×为手段的责任“纠偏”课程,保证责任教育落实的精准有效

每年的4月30日,国际上定为“无巴掌日”,也叫“国际不打小孩日”。在引领学生接受和吸纳责任教育的过程中,面对性格各异、脾气不同的学生,教师本着“简单、有效、入心”原则,辅之以“纠偏”措施。这对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的较大、犯错较经常、重犯较严重的错误,有明显的作用。

二、责任课程的评价体系

对责任课程的评价,学校积极尝试三条路径:让学生一直处于公正之中;让学生一直处于愉悦之中;让学生一直处在“掌声”之中。为体现公正,学校在评价的主角上,尽可能涵盖各年级学生、各兴趣爱好学生、各年龄段学生、各特长学生;在责任落实类型上,强调“要为每个孩子每人准备一张奖状”;在评价进入焦灼状态时,另开设演讲、辩论、答辩等更细微、实用的评价课程。通过这些方式,提升学生对成长与责任的信任感和期待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精准找到自己成长的“支点”,健康成长,恬静成才。

学校还赠送给学生“五件套”礼包课程。一份责任落实写实报告。由班主任“完成作业”,每生100字—500字;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拥有完整、富有个性特点的成长档案。一份责任落实证书。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发展特长真诚而真实的肯定中。一份给学生家长的喜报。向家长综合汇报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一本笔记本。这是学校赠给学生作为假期生活记录用的,盖着学校公章,它既是一项任务,又是一种激励和奖励,更体现为一种承诺与践诺。一张纸质的奖状。这张奖状,学生拿回家,张贴在书房或客厅,成为“家里最美的景致”。“五件套”礼包课程,使学生落实了在学校的责任,带动了他们的成长。

掌声是最好的“励志评价”。学校开发《鼓掌:陪伴精彩》课程,挖掘“鼓掌”的四重文化含义:用手带动全身心运动的舒畅淋漓的恬静运动;对别人劳动从内心发出的尊重;对演讲者最具正能量的肯定和激励;对自己良好修养的充分展示。用这些文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小学会琢磨小事情,研究小细节,落实小责任;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慢慢长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