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读写” 创新语文
作者: 郭涛近年来,聊城市茌平区金牛湖学校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课程设置中,以基础阅读为主体,以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为双翼,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组织开展语文“阳光读写”活动,慢慢摸索并创新了语文课的三种新课型。
一、教材基础课
对于教材,教师要带领学生每单元重点学习2-3篇课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查字典,或看注释、圈点勾画、作批注等,掌握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学生每人都有阅读笔记本,可以把字、词、句、文学文化常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分门别类地写在阅读笔记本上(命名为“采蜜集”),早读的时间再背诵记忆。学生读了一篇文章,一定会有所感触,有的似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有的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的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这样就将阅读引向了生活。对如何激活课堂,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在课堂上的小组交流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整理展示出来,组内讨论、全班讨论后得出结论,进而实现全体学生语文知识的整体提升。
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学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或者阅读课外的文章。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给儿子布置的两项简单的语文作业。每天随意地读点书,随意地写点什么。在真正的教育家眼里,语文就是这么简单。
二、零干扰的阅读课与阅读交流课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在学期初,教师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给学生确定好本学期总的阅读内容与范围,让学生阅读时有方向、有目的,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
为确保书籍的阳光健康,除了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外,教师还精心挑选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精美散文、千字文及优秀刊物,如《演讲与口才》《读者》《青年文摘》《视野》《特别文摘》《思维与智慧》《语文报》等。零干扰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室静静地读,积累字词、佳句、语段,最后十五分钟做记忆性的笔记概括文章内容,写感悟或赏析。零干扰阅读课让学生的阅读实践代替了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师轻松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阅读课也让学生享受到博览群书的快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如果说课本是解决语文学习的“温饱”,名著阅读则是语文学习的“营养品”,那么报刊阅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间加餐”。把报刊请到课堂上,也就是把最鲜美的蔬菜端到餐桌上,不仅能让膳食结构更合理,而且能提高食欲,利于健康成长。
阅读课之后就是阅读交流课,目的是检查学生在一周时间内的读书情况,督促学生坚持阅读,从而使学生能用心读书。课堂模式为学生分别在小组内、班内各自介绍一周读了什么课外书,分享精彩的故事,或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和感受。教师也要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展示读书的收获,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氛。
阅读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下也可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多互相聊聊读的书,节省课堂上小组合作的交流时间,以便于有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三、随笔写作和随笔展示课
随笔是学生心路历程的记录,可以称之为“笔尖上的小溪”。随笔的要求是“随、碎、真”。“随”即随时、随地、随意,“碎”即记录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事,“真”即表达真情实感而非无病呻吟。学生可书写一周零零碎碎的事,随笔可长可短。
随笔课之后是随笔交流课,目的是督促、检查学生一周的随笔写作情况。随笔交流课重在展示、交流,分小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两个层面,展示前学生要说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写的随笔。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随笔,为学生做榜样。
随笔展示之后是两周一次的随笔成文课,重在修改加工,让学生把这两周内写的四篇随笔中最得意的一篇进行修改后,再誊抄进自己的作品集(称之为“人生史记”)。渐渐地,随笔交流课让写作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随笔课上笔者和学生交流、评改后的文章,也让学生誊抄下来,装进档案袋,展示到教室外面,这是学生的“自留地”,也是学生作品的“发表地”。因为不可能每位学生都去报刊发表文章,同时也能让其他班的学生共享学习成果。
以上三种课型把语文课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如今,阅读交流指导课和随笔交流指导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三种语文课课型的探索,将“阳光读写”活动推向了更深入的层次。学生通过这项活动,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同时,“阳光读写”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聊城市茌平区金牛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