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者: 张曼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初中学科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是初中教学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之一就是历史学习。随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工作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

一、通过探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的历史史料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史料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历史史料教学中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怎样利用历史史料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李鸿章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的学生会回答:“坏人。”有的学生回答:“卖国贼。”教师说:“同学们的回答比较片面,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应该看他做过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人民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然后我们再客观、公正地下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历史史料,结合李鸿章做过的事情,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史料作为证据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李鸿章对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依据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丰富学生的历史见地,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事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历史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事件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通过著名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课程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外交官慷慨陈词的片段,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将自己置身于电影情节中。观看结束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电影片段讲述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吗?”通过提示,学生知道了这是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为中国争取权益的事件。这个电影片段包含的信息非常多,1919年,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议旨在构建世界和平,但是却成为战胜国瓜分赃物,策划瓜分世界,反对无产阶级的会议。中国代表团提议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但是遭到了英、美、法的无视,和会最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由思考的问题引出历史事件,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五四运动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新课标要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各个学科的教学要积极地扩展其自身的知识学习及运用领域,因此,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当下重要的教学形式。

历史学科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多个学科的关联度较高。笔者以初中历史和政治相融合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政治知识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教学形式,但是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学习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相结合。

中国的历史纵横五千年,由最开始的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由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最后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朝代之多,变化之快,很可能使得学生产生混淆,这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历史时间轴,通过不同朝代的对比,让各个时期的历史变得清晰,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时间轴,时间轴的长度代表各个朝代的存在时间,并在不同的朝代旁边备注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下政治制度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比。

历史时间轴的绘制使得历史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清晰的认识,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是不同的,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比,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十分重要。教师要借助历史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及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及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荣誉感。

(作者单位:济宁市实验初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