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幼小衔接”的科学化

作者: 赵善勇

老子的《道德经》写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幼小衔接”的科学化亦应如此,教师要摸清底层逻辑,关注顶层设计,才可以使幼小衔接更自然、更科学。实际上,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互相呼应的过程,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本应遵循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本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应遵循育人为本、幼儿立场、素养导向、课程视角和游戏精神,但由于功利心、世俗心、知识本位、升学本位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这一方神圣的生态教育系统,迫切需要社会、政府、幼儿园、小学和家庭通力协作、相互配合,让幼小衔接回归自然、回归常态。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认为,要想使“幼小衔接”科学化,必须做到幼小衔接的“双向化”。

一、“幼小衔接”“小幼衔接”课程化

“幼小衔接”“小幼衔接”课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幼小衔接”“小幼衔接”课程的主力军。让他们去研究、去开发、去建构、去借鉴、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最后形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顶层课程设计,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幸福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当然,课程要注意遵循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等原则,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切忌增加负担,为课程而课程。

二、“幼小衔接”“小幼衔接”常态化

2021年3月,国家为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主要举措第二条明确指出:“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此,只有“小幼衔接”与“幼小衔接”合二为一,双向发力,齐头并进,形成系统,才更有力、更有效地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实现自然而完美地过渡。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有策略、有评价地组织幼小、小幼的双向衔接,通过小幼教师公开课、自主游戏课、项目化学习等,更好地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深度交流、达成共识,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幸福、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小学和幼儿园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不走形式,不搞样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与上级、社会、家庭五位一体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幼小衔接的自然化、规范化、常态化和科学化。

三、“幼小衔接”“小幼衔接”的内容

“幼小衔接”“小幼衔接”的内容很多,都需要双方仔细了解、深度思考、潜心研究……达成共识。下面以习惯养成为例加以说明。

良好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等。当然这些习惯还可以再细分,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包括善始善终的习惯、发现问题的习惯、分析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否定质疑的习惯、多维假设的习惯、求真证伪的习惯等。以善始善终的习惯为例,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常常看到幼儿阅读兴趣不高,一本未看完,就翻阅下一本,不能坚持看完一本书,如果这样做,就不能做到像《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写到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错,善始善终,坚持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坚持阅读的习惯、坚持质疑的习惯、坚持运动的习惯等,才能使幼儿将来在面对任何艰巨性、挑战性、复杂性问题和事情的时候,不论何时何事都能真正做到锲而不舍地努力,直到达到最终目的,为他们独立人格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当然,幼儿坚持力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重要的任务,需学校和教师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幼儿处于好动、好奇、可塑性高的关键时期为其营造一个针对性强、有效性高、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积极锻炼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当然,双向衔接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深度思考,认真研究。总之,正如虞永平教授说过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只要教师认识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政府、幼儿园、小学和家庭通力协作,把握底层逻辑,搞好顶层设计,真正做到幼小衔接的“双向化”,“幼小衔接”的科学化就会真正实现,幼儿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和一个灿烂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中心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