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意义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 王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学习策略六要素构成,其中,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直接影响了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及学习成效,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以主题意义为引领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那么,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探究主题意义呢,笔者有以下见解。

一、解码教材编排逻辑,提炼主题意义

外研版教材每个模块都是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为主线,设计了具有生活情境的教学内容,但教材模块之间缺乏系统性,需要教师纵向解读分析教材,引领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年级、模块下的同一主题的内容和难度,建立新旧知识链接,建构主题意义,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的迁移运用。

例如,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七模块是关于family大主题下的一个知识点。关于家庭这个主题在教材中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一直都有涉及,三年级第九模块This is my mother是对家庭成员的介绍,第二单元He’s a doctor是对职业的介绍,四年级下册第一模块第二单元It’s cool是对家庭成员性格特征的介绍,五年级下册第四模块My mum bought a new T-shirt for me是Sam,Amy为了一件红色的T恤衫吵了起来,这是关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一个内容。

教师对五年级下册第七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后,注意到该模块依旧围绕家庭与家庭生活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本模块聚焦于家的意义与价值,家庭成员在家庭与社会中的重要性。语篇一是认识家庭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包括职业以及上班时间。语篇二的内容是了解家庭成员的下班时间,感悟家庭成员之间的付出,彼此爱护、支持与鼓励,并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综上所述,五年级下册第七模块单元主题意义为:深化对家庭的理解与认知,构建彼此爱护、支持与鼓励的家庭氛围,学会感恩与付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表达对家人的爱。

二、以情境链推进主题意义的整体建构

情境是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蕴含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情境,并将大情境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子情境,在子情境构成的情景链下,引导学生学习操练运用语言的同时,实现对主题意义的进阶式探究。

例如,外研版五年级下册第一模块的主题意义是感受祖国伟大成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基于本课的主题意义,结合本模块的语法功能,教师以玲玲的活动为主线,玲玲和Amy一起看电视,玲玲写信给Daming为子情境,通过情境链不断推进主题意义的整体架构。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的情境:玲玲在英国,Amy邀请玲玲和她一起看电视,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一位中国老人以谈话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通过生活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成就,从而涵养家国情怀。Unit 2 She didn’t have a television的文本情境为:玲玲因为想念祖国、想念奶奶,于是提笔给Daming写了一封信,说她昨天晚上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一位老人讲述了以前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两个情境既相互关联,后者又是在前者的推动下发生的,也就是在情境面的推进下学生对单元主题意义的认识从初步感知、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深化拓展的递进态势,形成了由主题意义探究贯穿始终的整体性学习。

三、调整局部教材内容,完善主题意义

当教材内容编排不尽合理或过于单薄,内容浅显无力支撑主题内涵时,应该大胆调整增补文本内容,完善文本语境,丰盈主题意义。

例如,外研版五年级下册第六模块的主题范畴是人与社会,涉及子主题游览体验。Unit1是一个对话课,内容为:Ms Smart、Amy和玲玲一起观看玲玲的旅行照,通过三个人谈论玲玲在新疆旅行的照片,自然地引出了玲玲的新疆之旅,语言学习内容涉及旅游的几个元素:人物、时间、地点。而Unit2主要讲述了玲玲在新疆愉快的旅行经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做了一个大胆的调整,将Unit1的第一部分对话和Unit2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话题,从而通过整合完善了主题意义。

四、建构结构化知识,明晰主题意义

结构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明晰主题意义。以六年级上册第四模块为例进行分析。语篇一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 中Simon在为Daming讲述美国的节日,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初听课文回答两个问题:How many festivals are they talking about?What festivals are they?接下去进一步提问:What do people do on Flag Day?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 giving day?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抓住主题意义,了解异域文化,开阔文化视野。语篇二是介绍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与语篇一相比较,又增加了新的元素——节日的传统食物。教师让学生根据图片对中国的四个节日提出问题:What do people do? What do people eat?让学生用横线画出节日活动,用波浪线画出节日传统食物,建构结构化知识图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感受这课的主题意义: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增强文化自信。语篇三是一个拓展性阅读材料绘本故事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在语篇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新的元素:When is the festival?Why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festival?由图表形式的结构化,教师上升到以思维导图展现节日知识,从而让学生清晰地感受节日的主题意义。

五、适时追问推动主题意义的深入,升华情感

追问能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桎梏,引发思维向纵深处蔓延,促进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在追问时,教师可设置问题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题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形成更为开放多元的主题意义理解。

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通过主题化、结构化、活动化的单元整体教学,使学生更加关注内容,探究更为主动。围绕单元主题,整合课程,通过单元内在逻辑关联的语篇,教师建好知识的承重墙,打通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的割断墙,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

(作者单位: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