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的魅力

作者: 窦丽丽

混龄教育看似是国外传来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实践过了混龄教育——孔子的私塾教育。从现在来看,混龄教育对现今教育发展还是会有很多的启示,也值得被探究和实践。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让幼儿在混龄环境当中,渐渐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这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增进交往与互动的机会与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有着重要启示。“活教育”思想将幼儿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笔者所在幼儿园一直以来都有混龄教育活动,最初笔者对这一教育活动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不过又从其他教师口中听说混龄教育带来的众多好处,这让笔者对即将开展的这项活动充满期待。

每天早操后,幼儿园都会进行混龄教育活动,活动流程如下:幼儿自选小伙伴—寻找感兴趣的活动区域—进行游戏设计—选择活动所需材料—幼儿交流分享。

一、活动前奏曲——谈话环节

早操前,教师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谈话的内容可以提前预设,还可以追随幼儿的兴趣随机生成一些话题并展开讨论。通过谈话,帮助幼儿唤醒已有经验,对当天想要参加的活动做好设想,了解幼儿的想法,关注幼儿的内心。

二、活动主旋律——进环节

早操结束后,幼儿立马开始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随处可见的是哥哥姐姐主动去牵起弟弟妹妹的手,然后去选择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活动区域,一边讨论着各自的想法,一边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材料,整个活动过程轻松愉悦。

随着活动的深入,笔者发现了其他教师口中混龄教育的美好。大一点的幼儿在带小一点的幼儿玩的时候,完全不像他们自己玩时那样,而是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他们会带弟弟妹妹小心翼翼迈过台阶;小妹妹不敢越过的小水沟,大哥哥会考虑到她的担心,然后拉着小妹妹的手,绕路去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其中,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是发生在沙池里的小插曲,幼儿经过讨论后,确定今天的活动主题是《城堡》,就在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时,一声焦急的“谁来帮帮我!”冲向我们的耳边,只见一个小男生站了起来,不停地跺脚,急得小脸通红,离他最近的一个大姐姐赶忙站起来,走向他,弯下腰轻声问:“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其他幼儿见状也都赶了过去,七嘴八舌地猜测小男生怎么了,这时小男生急得快哭了:“我的鞋里进了好多沙子,我的脚被硌得好疼呀……”只见大姐姐主动把小男生带到阴凉处就座,把他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打开鞋子,倒出沙子,再仔细把鞋穿好:“好了,这下不硌脚了,我们再去堆城堡吧!”两个人手牵着手,蹦蹦跳跳地返回沙池继续他们的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当好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不过多干涉混龄活动。

三、活动尾奏曲——分享环节

在混龄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分享,幼儿对刚才的活动还意犹未尽,纷纷阐述着自己和合作伙伴去哪了,玩了什么,用了什么材料,整个过程中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等。

在交通游戏区,小班的幼儿对交通游戏区的各种小车非常感兴趣,刚开始在这个区域幼儿自由穿梭,可是没过多久,就听到幼儿跟教师说:“老师,他撞我车了。”“老师,这辆车子堵住路了。”“老师,他骑得太快撞到我了。”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幼儿共同探讨出几点解决措施,第一个是重新规划路线,第二个是小交警竞争上岗,第三个是放置醒目交通标志,在中、大班幼儿的带领下,这个游戏区的幼儿基本掌握了交通规则。

幼儿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推动游戏的再发展。

混龄活动对中、大班幼儿而言,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们学着大人的模样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而他们在“教”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复习。对小班幼儿而言,同比自己大的幼儿在一起玩,更有安全感。

蒙台梭利在一次演讲中特别提到了混龄的好处:“最主要的是,一个团队里应该容纳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基于孩子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将会对他们的文化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你无法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是如何从一个年长的孩子身上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而一个年长的孩子在面对年幼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他能表现出如此足够的耐心。”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是观察者、学习者的角色,大家在整个活动中享受过程,收获经验,收获成长,收获美好。

混龄教育,在自然的状态下更是一种爱的教育,每每看到大手牵小手的场景心中都满是感动,相信这样的经历会温暖他们的一生,在这样爱的教育下,让幼儿回归自然,解放天性!

(作者单位: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中心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