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司刚建

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也是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音乐这门艺术学科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德育元素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及时进行德育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音乐鉴赏教学属于比较抽象的艺术,很难被学生快速地吸收和消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鉴赏教学时,要着重融入一些我国的传统民歌和民族音乐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点燃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进行《二泉映月》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二胡演奏过程中所传递的那种凄婉和哀伤,体会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在欣赏《光明行》这一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三段音乐逐渐去感受作曲家内心精神状况的表达,以及其积极向上奋斗的决心。特别是在作品的最后阶段,作曲者加入了颤弓奏法,很容易让学生对积极奋进的精神有共鸣和感悟,并且在这样的进程中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

又如,《我的祖国》是一首极为动听的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并且还是著名影片《上甘岭》的插曲,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乔羽先生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社会是完全不同,以至于其在歌曲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历史背景的讲解和作者的人物介绍,确保学生可以同志愿军战士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更好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黄河大合唱》,借助这些同类的红歌,加强学生对相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品的共鸣,实现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一首一首歌曲的欣赏,再给学生讲解相应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物形象等相关内容,德育教育会逐渐在这样的氛围中有效地渗透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

二、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歌曲教学是帮助学生涤荡心灵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歌曲又是最具有穿透力非语言的极为有影响的艺术手法,教师应该有效把握歌曲中的这些特征,让学生能够洞察歌曲中的精神,并激励其成长,真正完成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和影响。

例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的音量稍稍放大,确保学生可以感受到激昂奋进的节奏,感受到国歌旋律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对学生加强英雄主义教育;学习《歌唱祖国》等这些歌曲时,又能通过旋律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秀丽;学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烛光里的妈妈》这类型的作品时,会让学生逐渐滋养出尊师、孝亲、重友的意识和感恩的情怀;学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又会为做一名少先队队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在不知不觉间让自己的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增强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信心和决心。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由此可见,音乐所蕴藏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而这种正向、积极的力量又可以让人们的情绪更加饱满,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在音乐体验中感受德育教育

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课堂体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器乐的时候,会对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器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以及求知的欲望。而一首完整曲目的重新展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成为一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

在合唱教学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达成高度的共鸣和一致,只有集体足够统一才能展示出整齐的歌声。学生需要具有全局的观念,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歌喉有一定的独特性,却影响了整个集体的展示。因此,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整个班级的学生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最终做好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展示出优质的整体合唱。

在舞蹈教学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应该形成有效的互助,这种患难与共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不同的音乐体验学习过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而教师将德育教育的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磨练坚强的意志,并在后续的音乐体验中塑造更加完美和优秀的人格,实现德育教育的升级。

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表达,也是人们灵魂展现的重要形式。而音乐之于人生最为快乐的地方,便是可以有效地陶冶人们的性情,帮助人们实现思维和创造力的生发。教师立足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和成长,在音乐课堂中植入德育教育的元素,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受益,并让音乐成为学生未来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

(作者单位:日照市东港区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