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学而不“困”
作者: 路明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自由,偶尔懒惰贪玩。每个班内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有教无类,教师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那么,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再有“困”呢?
一、深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为了彻底弄清楚班级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首先,现任教师要和学困生原来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摸清学困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听不会还是不会听,给学困生定好位。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必要时逐个进行家访。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通过和家长交谈,掌握学困生在家的基本状况,如在家中他们是如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的?充分了解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学困生的关系,家长在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对学困生的关爱。再次,根据任课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况,结合学困生期末测试成绩,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再次摸底,清晰地找出学困生真正“困”在哪里,“困”在哪些知识点上,从什么时间开始学“困”了。最后,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同学困生聊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让学困生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解学困生的内心,并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恰当的指导。
二、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通过与任课教师交谈、家访、与学困生谈心等各种途径,摸清学困生形成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自身原因。根据以上情况,把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如家长关爱类、学校教育类、教师关爱类、学生自身类,为每一位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登记好学生的姓名、性别、身高、年龄等等。成长经历要按年级记录学困生成长的一点一滴。学困生每取得一次进步或每遭受一次挫折,教师要让学困生写一写自身的感悟。
三、对症下药,争取最大“疗效”
(一)散养型
由于家长的批评或过分指责,又或者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急速下降,这类学困生自身有学习进步的渴望,长时间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自己认为学好学坏无所谓,慢慢地就变成了散养型的学困生。对待这样的学困生,教师要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长多关爱学困生,多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家校合作让学困生重新找回自信,觉得读书学习是最幸福快乐的事。
(二)对抗型
这部分学困生由于不喜欢任课教师或教师的授课方式,总爱与教师对抗,上课不认真听讲,布置作业不认真写,久而久之,课上想听也听不懂了,题目也不会做了。作业除了抄袭,别无它法,考试更是时常垫底。对待这部分学生,要从两方面入手,改善师生关系是首要问题,上课教师多提问、多表扬他们,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们的勇敢与担当。多听听他们在课下说什么,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学困生的对抗状态就会慢慢消除了,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跟上来了。
(三)淘气型
这部分学困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乱说话,接话茬,处处表现自己,这也恰恰暴露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需要教师的关爱,也需要学生的关注。作为教师,不应漠视,也不要一味地打压批评,而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困生聪明的地方。在班级中树立学困生的威信,让他们在班级中承担一个重要角色,为教师和其他学生服务,如监督学生的“值勤岗”、教师上课提醒的“引领者”、监督卫生的“大检察官”等等。把他们多余的精力用到班级的服务中去,让他们先静下来,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再进一步走到学习中的“竞”上来,效果会更好。
(四)可爱型
班级中总会有几个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默默无闻,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是班级中的乖宝宝,可总是成绩平平,没有太大的突破。他们一般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上课不积极发言。教师要及时关注这群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与他们进行谈心,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学生一起活动、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去,逐步成长为活泼开朗的阳光少年,学习成绩也必然随之而上升。
(五)知识断层型
这部分学困生总体知识框架还不错,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前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部分知识没有理解透彻,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过程中有过多失误的积累,而又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及时发现每个学困生中的知识“断”在何。找到学困生学习的起点,给学困生量身打造一个辅导方案。完成一个周期的辅导后,编制一个形成性的测验,看学困生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掌握水平。通过测验,达到了掌握水平的学困生可以进行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果学困生的成绩低于规定的掌握水平,就应当重新学习其断层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测验,直到掌握为止。
让学困生学而不“困”非一日之功,由于受环境的干扰和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反复。学困生的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的放矢,胸怀一颗真心、爱心、信心,用饱满的热情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教育他们,让学困生学而不“困”,让可能枯萎的“幼苗”重新焕发生机,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