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与“情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鲜活起来

作者: 厉晓

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无论是课前作业和材料搜集整理,课中的小组活动、汇报交流、问题探究,还是课后的拓展延伸,教师都需要讲究教学艺术,适当“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共情,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之间的多元协同,这样课堂方能鲜活起来,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但是课堂上时间、空间有限,如何协调好课堂容量有限与保证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活动宜精不宜多,宜深刻不宜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而不是配合教师表演。体验式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成长。

笔者曾观摩临沂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在邮局工作的人》一课,在体验式教学上做得非常好。

邮局里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属于比较陌生的领域,而教材上只是列出了一封信从寄信人手中到收信人手中的一个工作流程。笔者三年前给三年级学生上过这节课,课后发现:学生年龄小,表达和感受能力有限,抓不住点,悟不到情;邮局的工作流程繁杂,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德育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而临沂这位优秀教师的这堂课没有苍白的讲解和空洞的教育。在了解邮局工作的基本流程后,教师巧妙地选取了“分拣”这一环节设计了两次课堂体验活动。首先是全体学生模拟体验分拣动作;然后是个别学生的实战分拣: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分拣写有真实地址的信封,需要准确无误地分发到不同的地址框中。第一次活动过后,学生七嘴八舌:“手都麻了”“累得喘不过气来了”“真是手忙脚乱还总出错”……第二次体验活动难度加强,学生感触更多:“整个过程都要全神贯注,不然把信投错会带来麻烦,而且动作要快,否则一天那么多信件根本完不成。”最后,学生由衷地感叹:“邮递工作人员太辛苦了!”

体验胜于任何空洞的说教,体验活动是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提升内在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体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进而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这堂课上的两次体验,带给了学生这样的道德原则:作为寄信人,应认真规范地填写信封或邮递单;懂得尊重、感恩普通劳动者。这两点为这堂课接下来的环节以及课程情感目标的最终达成做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二、关注情感目标的落实,构建情感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讲求“立德树人”。很多时候教师上课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该涉及的知识点都讲到了,道理学生也都明白了,但是总觉得课堂难以触及学生的灵魂?这是因为教师容易忽略以情动人,自然难以“立德树人”。

那应该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情感目标呢?笔者认为,应在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达成情感目标。

仍以《在邮局工作的人》这节课为例。首先,执教教师在开课导入部分,播放《一封家书》MV,让学生看到、听到书信如何传情。接下来,在课前调查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信件的旅行过程排序,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在这一部分,执教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在排序过程中去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感悟邮局工作的辛苦和繁琐。模拟分拣体验活动后,让学生填写邮递单,进一步认识到正确规范地填写邮递单是为了不给邮政工作人员添麻烦,是对他们的尊重。最后,创设为山区孩子邮寄棉衣的场景,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从中给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自始至终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儿,从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来看,也很好地达成了课程的情感目标。笔者在学生真实的表达中感受到他们产生了共鸣,这些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触及了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有感而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目标也得以达成。

厚积而薄发。一堂好课的背后,一定承载着多年积累的过硬的基本素质与过人的学科素养。点滴的积累,持久的磨练,成就了课堂的精彩,也让教师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