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作者: 赵培培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精神及能力。要想真正落实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劳动课程是不够的,还要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在数学的学与用中探索劳动、积极践行。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教学的优化,能带给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一些启发。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善于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的机会。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又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智育与劳动育人相辅相成。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场景经常会出现在小学数学教材当中,如文具、水果、房屋等,教师可以将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当涉及工厂等工作场所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实际劳动场景及技能,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涉及社会公益性的活动时,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益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数”源自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对计数与划分事物的需要。人们先是利用手和脚进行计算,用刻记等方式进行计数;后来有了更为方便的计数方式,即在兽皮上进行计数;再后来阿拉伯数字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再如,在“分类与比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文具、书本、玩具及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劳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及劳动的意识。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亲手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探究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激发。

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在学校举办“展销会”,售卖自己在校园农场中收获的果实,用盈利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在活动中,为了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卖出理想价格,学生需要提前将果实进行称重、打包以及贴标签。有的学生甚至还创编了卖货顺口溜:“丝瓜、南瓜、大冬瓜,每个都是三块八。大葱、小葱和香葱,捆捆都是四块九。如果两样都想要,那就只收七块五。”每次实践售卖活动都会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这次更是涵盖了数学中的盈亏问题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薄利多销等内容,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逐步拆解问题的过程中,逐一化解问题,全面考虑的同时,还能统筹分析。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不断增强,让他们灵活运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还能帮助他们做好统筹规划,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求变。学生通过参与此类实践活动,知道了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要多角度考虑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三、在数学文化中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有一个共性,即文化背景特殊。它们的文化背景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也存在某些内在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任何一项与劳动相关的文化活动,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数学更是探究科学的一条必经之路,它是在劳动中所形成的,是创造伟大、促进人类进步的一项重要的工具。对此,教师在将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时,也可以从文化背景方面着手,转换教学思维,将数学文化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劳动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视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忽视数学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价值。这不利于学生在数学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文化,给学生讲述前人如何在社会工作中创造数学文化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前人是如何在劳动中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如何通过劳动引领社会的进步。学生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不断思考,所获得的学习体验也更加丰富,进而在文化的支持下,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实现了融合教学的有效提升。

四、设计数学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作业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有着复习、巩固、强化及反馈的重要功能。随着素质教育与“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行,教师的作业设计应更具综合性。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注重融合劳动教育因素,可以将劳动内容纳入作业当中,也可以直接布置具体的实践劳动作业。这样,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得到劳动锻炼的机会,又能实现劳动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达到良好的融合教育的效果。

正所谓“小劳动,大智慧”。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会让学生更加崇尚和尊重劳动,真正懂得劳动的光荣与伟大,懂得劳动才是最崇高、最美丽的。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善于对教材与相关资料进行拓展与延伸,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