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 曾霞

在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对此,笔者运用线上调查法,对农村小学学困生展开调查,找出成因及策略。作为教师,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学困生的转化打好基础,向社会推送优秀的人才。

一、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改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影响自身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及策略转化。

在学习态度上,懒惰是大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学习环境较为松散,家长忙于生计,对学生的束缚较少,因此造成他们自制力差,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独自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不过度依赖他人,不分散学习注意力。在课堂上,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注意力,专注听讲,建立良好的听课习惯。在课下进行独立学习时,要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检查的习惯,主动学习课堂知识,使自己学到的内容更加巩固。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因为方法不当而成绩落后,丧失自信心。这类学生并不是不积极努力,也不懒惰,相反他们很刻苦,努力学习,肯下功夫,同样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学习方式方法不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成绩没有明显的提升。对这类学生,教师不能忽视他们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学生与学困生进行交流,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经验传授给学困生。让学困生学会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此外,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学习成绩不乐观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失败乃成功之母,要越挫越勇,相信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就肯定会有收获。这类学生需要教师的认可和肯定,关键在于自信心的培养。比方说从每一道题开始,答对一道就给自己一个奖励,让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坚定自己的学习动机。

在基础知识上,教师可从学生的作业入手。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同。在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到对每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充分了解每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行为习惯。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取适用于学困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的作业方案,为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作业。

作业量要适中,降低难度,注重作业的质量,让学困生巩固好基础知识。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给学困生指导纠正,认真讲解,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并使用同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试练,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得到提高。

二、转变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父母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学生的学习转化过程中,家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父母的教育观念,双方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在农村,有些家长把心思都放在了赚钱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培养,认为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不需要家长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于冷漠,因此,学生缺少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慢慢变得懒散、懈怠了。

作为父母,家长有责任对学生的教育进行管教和监督,给子女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一些家长接受的文化教育相对较少,不知道怎么去管教学生,打骂学生成了主要管教方式。还有一些家长,急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过于望子成龙,对学生的管教过于严格,使学生承担了超出这个年龄段应该承受的压力。更有甚者,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无条件地满足学生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上无动力,久而久之,产生学困现象。综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都离不开家长的指导。作为家长,既不能对学生过分严格,也不能过于溺爱学生。

同时,在作业方面,家长要勤给学生进行指导,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可以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补充他们的基础知识,在家庭教育中,让家长能够轻松应对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家长要改善自己的管教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对其施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养成健康的心理。

三、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增强学习欲望

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追求学生成绩,过多关注学优生,忽视对学困生的指导,导致学生心理出现偏差,有失落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灵很脆弱,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放在心上。首先,教师要有爱,只有教师自身有爱心,学生才会感受到爱,才能学会去爱别人。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他们同样希望得到教师与家长的关心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看在眼里,得到理解和尊重。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对学困生多一些耐心和帮助。如不变相地体罚与打骂学生;不轻易给家长打电话,向家长告状。教师要寻求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同等对待,不按成绩排座位,要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综合排名,不能只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如部分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对学生照顾得少,教师可以在空余时间指导他们的学习,在作业上给他们帮助。还可以邀请学生去自己家里做客,让他们在缺少父母关心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从而让学生的心里感到温暖。外而久之,学生便会卸下防备,消除对教师的恐惧心理,由此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不强、教师对学困生的忽视等原因,学困生成为了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与学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尤其是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农村小学教师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教师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会长成茁壮的大树,都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家长要有信心,自己的孩子是无比优秀的,学生要更加坚定,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教师要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善方式方法,就一定会有效果,齐心协力,谱写农村小学新篇章。

(作者单位:惠民县何坊街道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