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下的高校教师素养框架研究
作者: 于浩摘 要:本研究专注于数字时代下的高校教师素养框架,旨在揭示其内涵和要素,以及这一转变对教育改革的影响。考察了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角色变化,教师对技术使用的需求和挑战,以及技术如何为教育改革提供机遇。本文重点探讨了应对数字化转型,未来教师素养的概念、内涵、要素,包括技术素养、教学素养、生涯发展素养、伦理素养和情感素养。强调了自我学习和持续专业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等关键要素。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对高校教师和教育决策者的建议,以及对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为未来教师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未来教师素养,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教育改革,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1-0048-09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正见证着教育方式的重大转变。美国OpenAI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ChatGPT”聊天机器人,仅一周内便吸引了超过100万用户体验,到2023年1月末,其活跃用户已突破1亿大关,引发了教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这一现象是21世纪“数字时代”特征的体现,一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深刻影响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内容的传递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引导者、设计者和评估者。这种转变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养,作为教师能力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数字时代,教师不仅需要保持传统的教师素养,还必须掌握新的技术技能,理解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学环境。因此,研究数字时代下的教师素养对于理解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和定义数字时代下高校教师的未来素养框架,以应对这一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一、数字时代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角色变化
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教师的角色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源于对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新认知,以及教育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革。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出现,使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评估者。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进步[2]。这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协同学习、反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策略。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成为了学习者。为了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有效地教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新的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学习更具互动性、生动性和个性化。教师需要理解和熟悉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学习方式和需求,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同时具备数字技能、创新能力和数字领导力[3]。此外,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也成为了创新者。这种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使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和策略,如利用教育技术设计和实施基于游戏的学习、情景模拟、虚拟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4]。这种创新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验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以评估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持续改进和发展。
然而,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整合技术到教学中。尽管有许多新的教育技术,但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技术进行教学仍是一个问题。教师的信念和态度、学校的支持、以及专业发展机会等都会影响他们整合技术到教学中的能力和意愿[5]。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他们需要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地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支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动力,是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教师对技术使用的需求和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对技术的使用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需求和挑战涉及教学、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多个方面,同时也受到个人、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并进行教学评估和反馈。在专业发展方面,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教师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参与专业社区,以及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在学术研究中,技术的使用则关键于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编写和发布,以及学术交流和合作。
然而,教师在使用技术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个人层面上,教师的技术能力、信念和态度是关键因素[6]。许多教师虽然认识到技术在教学中的潜力,但缺乏有效使用技术的信心和技能。此外,教师的信念和态度,如对技术可能威胁教学权威或增加工作压力的担忧,可能导致对技术的抵触感。组织层面上,学校的支持、资源和政策对教师技术使用的影响同样显著。如果学校能提供充足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定期的技术培训,以及鼓励技术使用的政策,将显著提升教师的技术使用水平[7]。然而,由于经费、人力和设备的限制,许多学校无法满足教师的技术需求。社会层面上,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技术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同时,评估和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的技术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技术如何提供教育改革的机遇
在数字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机遇,这些机遇可以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管理四个方面来理解。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变得更加动态、互动和个性化,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平台的应用,以及智能化学习工具的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个性化水平[8]。技术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帮助他们掌握21世纪的关键技能和素养,如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协作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编程工具来查找信息、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需求。对于教师而言,技术支持了他们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够持续学习、更新、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网络研讨会、教学社区和微博等渠道获取新知识、分享经验、接受反馈,并利用学生反馈系统和教学分析工具来了解和改进教学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技术的应用使管理和决策过程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信息系统、学习分析工具、教学评价系统和质量保证工具来追踪学生进度、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并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提供在线教育服务,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9]。
然而,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依赖于教师的技术素养、学校的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的技术政策和文化。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通过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改进学校的技术环境,以及推动社会的技术改革和发展。
二、应对数字化转型:未来教师素养概念、内涵、要素
(一)从传统到未来:教师素养的演变与发展
教师素养的发展从传统教师角色到未来教师素养的演变,体现了教育领域对教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
传统上,教师素养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对教师素养的传统理解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共识。按照传统观念,教师素养主要涵盖教学技能、课程知识、学生理解、教学计划与策略、教学评估、以及专业发展。教学技能涉及引导讨论、演示、问询、提供反馈等技术性技能,而课程知识包括学科内容和教育知识。学生理解则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特性。教学计划与策略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等,而教学评估则涉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专业发展则指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新教育知识的学习。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教师素养的定义也在发展。Ross等人研究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专业发展程序,该程序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成长领域进行选择。这种方法体现了未来教师素养的关键方面:自我驱动的学习和专业成长。这种自我驱动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素养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和自我提升的转变[10]。此外,未来教师素养还包括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Li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习如何将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整合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对新技术的适应和应用能力是未来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1]。Cazzol的研究强调了问题为本学习(PBL)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信息搜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方法体现了未来教师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12]。Mendonca的研究指出,当前大学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但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不足。他们提出,为了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工作,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策略来优化他们的反思和教学实践[13]。这表明,未来教师素养需要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创新。综上所述,教师素养的发展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利用能力,转变为包括自我驱动的学习、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这种转变反映了教育领域对教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
(二)未来教师素养的定义
未来教师素养的定义正在不断演变,以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变化。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正式发布,强调了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的重要性,以促进教育发展。这一标准认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即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来收集、处理、传播、管理和评估数据的能力,以及发掘、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挑战的能力。在数字化趋势下,教师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在面对未来教育趋势,尤其是数字化教育环境时,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这不仅包括教育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还包括一系列的软技能[14]。Selwyn指出,未来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需要掌握包括技术技能、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的各种技能[15]。
此外,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技能、数字素养、批判性思考和论证能力、AI和ICT技能,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近期的学术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Jang强调了STEM教育中跨学科技能的重要性,这表明未来教师需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6]。Hizam等人的研究则突出了数字素养在教育者素养中的重要性,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呈现技能和专业技能[17]。Gaona强调了未来教师在使用技术工具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论证的能力[18]。Chan探讨了AI在教育中的潜力,强调了教师需要发展AI素养,并理解如何将AI与教学和学习有效结合[19]。Palagolla的研究显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教育中的有效整合对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至关重要,这暗示了未来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ICT技能[20]。这些能力反映了教师在数字时代的多维素养,包括对数字技术的深度理解和应用,以及在其他各种教育技能上的高水平表现。
未来教师还应具备高度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以保持教育的前瞻性和领先性。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深远,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素养,以应对这种影响。这包括熟练运用各种教育技术,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如何影响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根据教育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具备高度的教育视野和创新精神。综上所述,未来教师素养的定义是多元且复杂的,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数字时代,这种素养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将决定教师是否能有效地适应和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
(三)未来教师素养的内涵
随着教育方式的快速变化,未来教师素养的内涵也变得愈发丰富和多元。依据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P21) 的研究,将未来教师素养划分为技术素养、教学素养、生涯发展素养、伦理素养和情感素养等几个关键维度[21]。
1.技术素养
在数字化教育时代,未来教师的技术素养成为其核心素养之一,这不仅涉及对各类教育技术工具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还包括对这些工具本质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深入理解。技术素养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对教育技术工具的熟练运用。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育技术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平台、在线课程管理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元素。未来教师需要将这些工具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估反馈等多个环节,例如,在教学设计阶段,利用这些工具为学生设计互动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实施阶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评估反馈阶段,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