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建议

作者: 黄兴娟 林长春

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建议0

摘 要: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身份认同问题,而职前阶段恰恰是形成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时期,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到底情况如何?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搭建框架、编制问卷、进行访谈等过程,调查了621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发现:(1)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整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2)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在专业类别、性别上具有差异(3)个人及环境两方面共同影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基于研究现状和访谈结果进行归因并从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师范生个体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教师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1-0039-09

一、研究背景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科学教育深刻影响着各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与技术地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师队伍,我国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逐渐关注到了科学教师队伍;随后,党和国家关注到了教师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政策,例如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高了对科学教师的要求,并强调要对科学教师进行有规划、有针对的服务[1]。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旨在于建强一批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师范类专业,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2]。国家对科学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教师教育变革。

尽管有无数政策文件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科学教师队伍。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众多研究表明国内外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情况普遍不理想。简单来说即为:教师身份感知、归属感不强及自我身份建构不足而导致感受到自我价值丧失[3]。有研究表示,科学教师身份认同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成长以及教师幸福感,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4]。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科学教师培养受到了关注[5]。所以,在新一轮的全球科学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身份认同感的科学教师已经成为改革目标之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定义为:即将进行或已经完成教学实习,具备一定专业基础但尚未入职,专业为科学教育或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在读的本科生,以及尚未入职的专业为科学教育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全国14所师范院校大学专业为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方向)的在校本科生,专业为科学教育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在校研究生,其中免费师范生来自于西华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共回收685份答卷,删除非指定高校研究对象的16份无效答卷,共669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7.7%。同时,为提高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质量,进一步排除答题时间小于两分钟的问卷47份,最终本研究的实际样本量为621份,占回收问卷的90.7%,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问卷调查以探析现状,访谈调查以挖掘背后影响因素。本研究从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情境身份认同四个维度来体现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主体的能动性以及环境的影响力。通过整理文献,梳理研究目的,两轮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指标体系,由四个维度八个因子构成(表2)。

根据理论框架,编制了《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基本信息包含人口学特征题;问卷主体包括职业身份认同8题、专业身份认同8题、个人身份认同8题、情境身份认同8题。本研究中,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拟和结果良好(X2/df=4.914、RMSEA=0.079、TLI =0.895、CFI=0.905、IFI=0.905),模型的组合信度(CR)较好(CR>0.7),平均方差提取(AVE)较好,基本满足AVE>0.5,说明本次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模型各个维度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和组合信度。

根据问卷情况,遵循自愿、隐私的原则,访谈了参与过问卷调查的12位在年级、学校、志愿、专业名称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表2),以挖掘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原因。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特征进行描述,采用访谈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一)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整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Norman(2010)认为,Likert数据大于或等于4的平均值表示教师身份认同位于相对高水平[6]。通过描述分析,获取了我国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各指标的基本情况(图1)。由此看来,我国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整体身份认同(M=4.145)整体较好,但各维度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体现为职业身份认同(M=4.268)>情境身份认同(M=4.255)>个人身份认同(M=4.033)>专业身份认同(M=4.024)。

职业身份认同在一级维度中位列第一,这说明被试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较为积极。被试职业价值观较高,访谈中体现为对教师师德败坏事件呈现愤怒态度;职业归属感次之,“没有真正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成为了大家判断职业归属感的主要因素,而喜欢与热爱、实习经历、见习经历都能增强受访者的归属感。专业身份认同在一级维度中排名靠后,说明被试对于自身及自身掌握的知识不自信。“科学教学水平”在二级维度中得分最低,说明大部分被试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科学教学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上的自我评价较低。

以上结果的出现原因有二:第一,职业身份认同得分高,主要因为被试者都为师范生,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已经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判断;第二,“科学教学水平”“职业行为倾向”维度得分低,主要是因为被试者实践训练较少,自身师范技能、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师生关系、学情认知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二)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在专业类别、性别上具有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在在户籍、班委经历、奖学金、生活费、父母学历、实习时间、研究生专业是否一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接下来对部分具有差异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1.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

调查结果显示,公费师范生四维度的教师身份认同平均值均远远高于非公费师范生,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表3)。

访谈结果表示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偏高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坚定就业方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已确定填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老师。主要因教师职业意义重大、稳定、体面,所以才确定填报公费师范生;第二,无就业压力。毕业即就业(带编制),并可回到家乡归属地,这两方面缓解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同时,在访谈中也有公费师范生受访者表示,“父母非常满意公费师范生的专业,希望我有未来成为一名教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见,公费师范生在选择专业时已了解就业方向,周围的亲人朋友也十分支持,促进了他们对该教师职业形成强烈认同。

众多研究表明,公费师范生学习投入处于中上水平,具有较高的情境认同和职业认同[7]。在当前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下,公费师范生身份认同情况整体高于非公费师范生。

2.女性职业身份认同显著高于男性

在职业身份认同维度上,女性的平均得分(p=0.024*)显著高于男性。结合二级维度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职业价值观上男女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被试无论男女,对于科学教师职业的理解、价值的认识都较为一致,访谈数据显示大多受访者认为科学教师非常神圣、意义重大;但在职业归属感上,女生更加认可自己是科学教师的一员,主要原因是社会中女性教师占了绝大部分,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女性而言比较稳定、体面。有位男受访者表示“去当小学老师的话,可能有性别优势,但可能以后就属于较为安稳的那种。还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更优的选择,但是当前就业环境不乐观,压力也挺大的。”

综上所述,究其原因主要为:传统视角中,男性往往有更多的生活压力。数据显示,大部分男生已经对教师 “收入低”“压力大”“事情多”等情况有了负面认知观念,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8]。

(三)个人及环境两方面共同影响职前小学科学教师身份认同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集中于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态度这两类。职前小学科学教师作为未来专业的科学教育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职前教师较高的科学教学水平,促进形成较高的教师身份认同。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自己科学教学水平较低,目前还不具备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能力,导致自身的身份认同低。众多研究表示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遇到教育问题时也能轻松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来解决,这样有利于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9]。

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表述到自己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付出和回报之间不成正比,受访者F说:“有很多工作的师兄师姐说前途不太好,因为科学课偏‘副科’,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也不高。”部分受访者表示到严峻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感到焦虑,大部分受访者只争取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坚定地想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受访者K说:“在河北、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没有很重视科学老师。甚至我都感觉我找不到一份工作。”自身对职业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集中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两类。访谈结果显示在学校中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较为丰富,本科阶段更重视理科基础知识、科教基础理论、课程设计、师范技能等,研究生阶段更加重视研究方法、前沿知识等。大部分人表示实践能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有受访者表示,师资配备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足够重视科学教育专业,也希望有更加完善的教学设备,“希望学院多一些3D打印、Scratch编程、VR技术等课程等。”由此可见,学院越重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越系统、师资配备越全面、教学设备越完善,学生就能越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教师身份认同就会越强。

针对于社会环境,多数受访者对现目前颁布的政策文件感到欣喜、激动,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关注到了科学学科,并期待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问卷数据显示,有45%的人选择小学科学专业是因为目前该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更好就业,由此看来,就业环境的确会影响自身对该专业的认同程度。尽管如此,小学科学老师的社会地位依旧不高。社会上还有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只是一门“副科”,久而久之,教师也会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所教的学科纳入到所谓“副科”队伍里,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偏低[10]。正如大二受访者D说:“父母对这个专业没有任何认识,所以他们觉得这个专业不是特别的好,不像物理、生物这些科目更大众化,带来更多收益。他们觉得科学是‘副科’。” 受访者F也说:“有很多工作的师兄师姐说前途不太好,因为科学课偏‘副科’,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也不高。”外部环境影响着职前小学科学教师的心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师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待遇跟不上等问题相继而出,这让职前小学科学教师感到了迷茫。

四、对策建议

(一)教育部门层面

1.扩大科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建设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

科学教师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业母机”,重视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是在为科学技术创新蓄能[11]。一份面向全国31个省的调查显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汉语言文学(含师范)的占比最高(23.6%),科学学科相关的专业中,占比最靠前的生物和化学(含师范)也非常稀缺(2.8%和3.4%),可见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小学科学师资在基础教育中更是短板[12]。综上可知,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质量较低制约了科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师队伍亟待加强[1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