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层面的努力与教学发展

作者: 沈红云

摘 要:教师个人层面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教师个人层面的努力情况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新入职教师要加强个人层面的自主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不断增强个人教学生活的体悟,在体悟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行为。此外,加强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与反思、寻求与同事、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己教学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自我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1-0080-06

高校新入职教师(主要指新进走上教学岗位的就业型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且大多数毕业于各个名校,专业知识扎实,科研本领过硬,但他们在从教之前,较少接受过系统师范训练[1],教学基本功不过硬,教学能力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职业定位不清晰、从教信念不够坚定、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等[2],影响因素既有个人层面的主观努力,也有学校层面的政策、环境、平台和资源等,还有社会上的制度、文化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涉及到多个层面和环节,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但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个人层面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教师个人层面的努力情况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本文就从新入职教师个人层面入手,探讨新入职教师教学自主发展的路径。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发展,观念先行。一个高校新入职教师,如果他没有拥有正确的教育观,轻则他的教学发展会失败,或者他不重视教育教学,重则,他可能不适合当一名大学新入职教师。众所周知,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人的内心愿景、情感等支配,而教师教学发展既需要教师内心的认同,赞许,才能让教师采取行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内驱力就来自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同、接内、喜欢和热爱,凡是能够形成以上意识的因素都是教师发展的内驱力。第二章已经提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而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同、接纳、喜欢和热爱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观会增强教师教学发展的内驱力,消级的教育观会引导教师忽视教学,抵触教学发展。[3]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渗透,社会转型越来越频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冲击也会越来越迅猛,如: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教学兴趣丧失、育人使命感消亡等,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发展。[4]

对于高校新入职教师业说,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的途径主要包括:1.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认知;2. 引导教师执着的目标追求;3.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态度;4. 引导教师修炼高尚人格。

二、倡导对个人教学生活的体悟

教师的教育观的形成还与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活体验有很大的关系。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的,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需要,当他尝到了成功后,他就能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会驱使他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成就感就是教师个体教学生活的体悟。教师的个人教学生活的体悟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教学生活。

(一)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的教学生活指的是教师开展的与教学相关的社会活动。教师的教学生活是否幸福、快乐,在很大程度是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通常,幸福的、美好的教学生活会带给教师愉悦、快乐的教学体验,而这种教学体验会让教师在心理上产生对这种生活或体验的向往和追求。

通常情况下,乐意工作的人,其身心永远年轻,而能把工作与休息变作一种乐趣的人,则是天下最聪明的人。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兴趣对于教师的教学生活来说,非常的重要!越有激情和兴趣,其行动的内驱力就更强更持久。

(二)教学生活意义与价值的重拾

我们倡导对个人教学生活实践的体悟,一方面是避免教学生活日常化,另一方面是对教学生活的体悟应该还包括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往往生存于自在、例常的教学生活之中, 从而形成了教学生活的“日常化”倾向。也就是说, 教学生活逐渐失去了反思、批判、创造、超越向度, 演变为一种“日常生活”。[5]走出教学生活的日常化困境的策略包括:转变教学观念, 正确认识教学生活特性;变革生存方式, 提升教学生活质量;构建新型学校文化, 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教学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拾回需要增强教师的内省性自我意识,重建学校文化、变革教学研究范式。它需要内外条件的支持与推动:一是以学校文化的重建、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外在地冲击、重塑教师教学生活;二是通过发现与体验,反思与批判以及创造和超越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内省性自我意识,使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得以显现,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6]

教师教学生活世界不是纯粹的价值无涉的科学世界,而是教师参与其中的,且保持目的、意义与价值的人文世界。然而,教学生活的意义具有可说的一面,也具有不可言说的一面,需要教师的体验、发现。教学生活的意义存在于教学生活本身,而不是在教学生活之外。就幸福教学生活而言,它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幸福的教学生活不是来自某种教学行为的结果或动机,而是来自于具有自成目的性的教学活动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生活是教师向着自己的某种目标加以筹划的活动,也是教师现实地展开的“赋义”和“释义”的活动。教学生活意义的生成与教师自身之“在”难以分离,也就是说,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哪些方面及何种程度被敞开,受到教师自身知识、素养、视域、意向、需要结构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在同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中,具有不同经验和价值观念的教师,对教学生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会赋予教学生活以不同的意义。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教师的反思、批判意识与能力。一是教学世界的复杂多变性内在地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批判,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既定的目的。二是反思、批判是教师本真的存在,是防止教学生活发生异化的重要形式。在卡西尔看来,“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地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教师如果不经常进行反思,那么自己就容易蜕变为一种工具性存在,教学生活也异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教师通过文本反思、录像反思、教学杂记、教学叙事等反思形式,不断反省自己的成见、偏见以及教学交往关系,不断追问、反思“我是谁”、“我生活在哪里”、“我幸福吗”、“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的教学生活”、“教学为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等问题。这样教学生活成为教师反思的对象和范畴。正是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生活的意义为教师所感悟和体验。

教师如果对教学生活感到单调、烦琐,说明他的教学活动已经陷入某种既定的教学程式,陷入单调的重复和简单的循环,从而失去了生机、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失去自由自觉的向度。此时,创造能使教师的教学生活具有不可还原的意义,并能标明教师的存在身份。通过创造性教学,教师不断超越当下教学生活,使教学时新、教学常新,教学生活意义就不断生发、显现。创造与超越使教学生活就不再是一种机械、重复、烦琐的生活,而成为教师值得过的、本真的幸福生活。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因为教学生活一旦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基础,过分地发展,就会侵蚀日常生活的空间,使教师的自在性受到贬损,造成教师精神家园的丧失,成为无家可归的漂流者。这需要教学生活在创新的同时,不断向日常生活、常规教学回归,使教学生活既具有日常生活、常规教学的自在、重复等特征,又具有非日常生活、非常规教学的反思、批判、创造等特性,实现非常规教学的“常规化”和常规教学的“非常规化”,达到教学生活的日常化和非日常化的辩证统一。在这里,教师不仅栖居在重复的和服从的常规教学中,还不断地将自己带入创造的、发现的和批判的非常规教学中,教学生活也逐渐失去异化感,重新焕发出生命气息和活力。

三、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与反思

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向前辈学习、参加一些教学反思专题培训,或文献学习等方式,了解教学总结与反思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提升自己教学总结与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各个学院都设有教研室,学校也有新入职教师教学成长训练营,新入职教师可以在教研室同仁、学校新入职教师教学成长领航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总结与反思,学习教学总结与反思的做法。

实际上,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教学反思的方式很多,除了以上几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以下几种:

1.将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并抽空回看自己的课堂视频,在观摩自己课堂视频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

古话说的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他作为课堂的主角,是当局者。他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来判断。这是很难客观和全面的。但是,如果他跳出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摩自己的课堂,能较全面清晰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他所获得的课堂感知和反馈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清晰、客观、全面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明了自己课堂现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进行客观地归纳、总结和反思。

2.观摩他人的课堂,对比自己的课堂,获得反思。

人的成长离不开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与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获得灵感、获得知识、获得进步。高校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长资源丰富,名师众多。新入职教师身边的前辈、同仁,甚至同辈都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最简易的方式就是,新入职教师深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在观摩中,将别人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就会发现许多的差异,既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还有相似的地方,在比较中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从而获得很多的灵感和启发,实现自己教学的成长。

3.与同行一起研讨课堂,在研讨、碰撞中进行反思

为了更好地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适应高校的工作和生活,高校里都建有许多的教研室、工作室,还有一些教师社群、团队等。这些教师发展平台或团队成员既是新入职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成长的伙伴。新入职教师可以邀请他们来观摩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评估、诊断,与他们一起研讨自己的课堂。新入职教师也可以在观摩他人的课堂后,与他人一起研讨他的课堂,咨询、请教他那样上课的理念、方法和思路。同样,新入职教师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甚至兄弟高校、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举办的一些高端论坛、研讨会等,在与他们一起研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然后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归纳和反思。

4.与学生一起研讨课堂,共同进行教与学的反思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的过程。尤其是在新的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方,也不再是先拥有知识的人,教师在很多方面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得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方面是学习的参与者,一方面也是教师课堂的观摩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表现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新入职教师可以经常邀请学生一起研讨自己的课堂、评价自己的课堂、诊断自己的课堂,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的评价、诊断和建议的过程中,教师也能获得很多的启发和灵感。而且,邀请学生一起评价、诊断自己的课堂,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是一举多得的科学举措。

5.与教学督导一起研讨自己的课堂,获得教学反思的资源,实现教学反思

每个高校的教务处或本科生院都建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深厚的教学督导团队。这支队伍的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深入一线教师课堂进行教学观察、考察,一方面是代替学校职能部分考察是否有教师不认真上课,存在缺课、旷课或迟到等现象,另一方面也要考察是否有教师教学能力不足,课堂管理混乱、上课效果不好等现象。这些督导员每天都要考察、观摩很多教师的课堂,包括教学好的教师课堂和教学差的教师课堂。因此,这些督导员都是优秀的教学指导专家。新入职教师如果能邀请这些督导员来观摩自己的课堂,与自己一起研讨自己的课堂,那获得的启发和指导能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地在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当然,教师教学反思的举措很多,关键是新入职教师要勇力、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反思,要突破传统的反思思维,仅利用文献资源或仅在研究他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来进行教学反思。

四、寻求与同事、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活、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感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关怀,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此外,良好的交往能力,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只懂得“教什么”和“如何教”还不足以保证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的成败往往还有赖于他们能否在教育工作中与学校领导、教育同行、社会各界,特别是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是教师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且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