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作者: 陈丽娟 顾俊朴 薛杰

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查研究0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重点课题“创建‘三训合一’国防后备力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K22YE609107);2023年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3JGS70);2023年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下青少年国防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3JGY41).

作者简介:

1.陈丽娟,女,湖北红安人,教育硕士,重庆市人民武装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防教育;

2.顾俊朴,通讯作者,女,河南新乡人,教育学硕士,重庆市人民武装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理论;

3.薛杰,女,山东商河人,法学硕士,重庆市人民武装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国防素养提升成为重要工作内容。军事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军事课教师队伍情况直接影响到军事课实施效果。然而实际的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组织管理相对分散、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等。针对突显的问题可以从强化组织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培养机制上着手,切实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军事素养,为军队提供更多优质兵源,为国防后备力量提供强大人力支撑。

关键词:全民国防教育;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5-0055-08

一、问题提出

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多元化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1]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采取扎实有力措施,不断提高青少年国防素养”[2]。国防教育能够培育青少年国防意识,启迪青少年国防指挥,唤醒青少年国防觉悟,使青少年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自身与国家命运的密切联系[3]。高校大学生是优质兵源,也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明确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应采用军事理论课程、军事训练和其他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4]。军事课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军事课教师队伍情况直接影响到军事课实施效果。加强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发挥军事课的思想政治育人、课程育人功能;有利于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防后备力量人才培养要求,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人才,促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新时代强军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背景下,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应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和军情,构建因人而变、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出适合新时代的国防教育新路线,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目前对军事课的研究多集中于军事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以军事课教师为主题的研究寥寥无几。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军事理论课教师,很少涉及军事训练教官,只有一篇对军事训练教官师资概况进行探讨分析[5]。对军事课教师的研究中,有学者分析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制约因素并提出培养建议[6],有学者分析军事课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表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7],但多是经验总结,缺乏实证研究,特别是缺少基于地方实际的调查。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开展调查,从而了解X市军事课教师队伍现状,从而为加强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对X市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因研究时间、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实施大范围随机取样调查相当困难。恰逢X市组织2023年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每所高校选派1名教师参训,共有66名教师参培。本研究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参培的66名军事理论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了解66所高校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6份,回收63份,回收率约为95%,其中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约为98%。62名军事理论课教师中最高学历为专科及以下占6.4%,本科占46.8%,硕士研究生占46.8%;高级职称占8%,中级职称占24.2%,初级职称占24.2%,管理岗或未评职称占43.6%;辅导员占21%,专任教师占16.1%,二级学院书记/副院长占3.2%,保卫处工作人员占11.3%,学生处工作人员占8%,武装部工作人员占3.2%,党办工作人员占1.6%,其他占35.6%(见表1)。调查对象涉及二级学院的领导、教师、辅导员,也涉及保卫处、学生处、武装部等机关教辅人员,有专职从事教学,也有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基于对学校的了解,为研究提供了有效信息。

62所高校中公办本科院校14所、民办本科院校9所、公办高职院校22所、民办高职院校16所,本专科学生分别为261796人、208226人、296578人、164768人,军事理论课教师分别为248人、72人、336人、112人,师生比分别为1∶1056、1∶2892、1∶883、1∶1471(见表2)。

注:本专科学生数据来源于X市教育统计信息摘要(2022/2023学年初),军事理论课教师数据来自本次调查。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自编《X市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问卷依据《国务院办公厅 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军事课教学任务的需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军事教师”“切实提高军事教师学历水平”“探索建立军事教师分级培训体系,推动军事课教学队伍常态化培训”[8]。《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以下简称《大纲》)明确“学校应当按照教学时数和授课学生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军事课教师”,对军事课教师提出“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对教育行政部门、军事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提出“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军事课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历、学位层次”[9]。根据有关文件要求,首先明确军事课教师数量、专兼职、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其次明确军事课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最后明确军事课组织管理情况。因军事课的组织管理直接关系到军事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故成为本研究的内容之一。基于此,问卷由学校基本信息、军事课课程管理、军事课教师队伍结构、军事理论课教师培养4个方面组成,内含19个问题,其中选择题11道,填空题7道,开放性题目1道。

三、研究结果

(一)军事课管理情况

军事课组织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军事课由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组成。对于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管理,25所由学工部(学生处)组织,13所由武装部组织,2所由学工部和武装部联合组织,6所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所由教务处组织,其他分别由通识学院、基础教学部、军事体育工作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警务战术系等部门组织。对于军事训练,33所由学工部(学生处)组织,22所由武装部组织,2所由学工部和武装部联合组织,其他分别由体育部、体育与国防教学部、军事体育工作部、公共基础教学部等部门组织。明确设置有军事课教研室的有41所学校,其中公办学校28所,民办学校13所。教学上,26所学校采用团队教学模式,30所学校采用独立教学模式,还有结合以上两种方式或纯线上教学(见表3)。

(二)军事课教师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学校共有军事理论课教师768名,其中专职教师192名,兼职教师576名,具有军队服役经历的教师146名。军事理论课教师来自辅导员的有18所,来自行政人员的15所,来自专职思政教师的6所,部分学校来自通识教师、专任教师等,综合以上多渠道选用的17所。队伍结构方面,专科30人,本科202人,硕士516人,博士27人;教授15人,副教授72人,讲师379人,助教231人,无职称94人;20-29岁的250人,30-39岁370人,40-49岁136人,50-60岁42人。军训教官主要通过与当地武装部对接选派或利用本校退役大学生训练的形式开展,其中外派人员主要为现役军人、退伍军人、民兵等。因军训教官人员情况是动态变化的,队伍相对不固定,故本研究不进行调查(见表4)。

注:通过对62所高校调查,共计768名军事理论课教师。

(三)军事理论课教师培养情况

军事理论课教师培养通常从职前和职后两方面开展。职前培养中,42所高校对新任军事理论课教师组织过相关培训,培训内容集中于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等军事理论,时事政治,教学规范等。43所学校组织过新任军事理论课教师试讲试教。职后培养主要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开展。37所学校在校内组织有经常性军事理论课教研活动,频次为1-2次/月的有11所,1-2次/学期的有8所,1-3次/季度的有4所,其他还有1-3次/年、1次/周、1次/两周。对军事理论课进行分主题研讨备课的学校有41所。研究上,仅有18所学校组织开展过军事课相关的课题项目研究。校外军事理论课教师培训上,1次/年的有59所,2次/年的有10所,3-4次/年的有1所,人数约为160人/年(见表5)。

四、分析与讨论

(一)组织管理相对分散

高校教师的组织认同是高校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0]。因此加强军事课教师的组织认同,对其教学效率提升、个人专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就指出“学校要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组织和领导,设立军事教学机构(军事教研室)”,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再次强调了“学校应明确承担学生军事训练教学科研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然而调查中明确设置有军事教研室的高校仅有41所,还有约33.87%的高校未设置军事教研室,这不利于军事课的实施和军事课教师成长,亦不符合文件的要求。究其原因,这与部分高校领导重视程度和工作机制有很大关系。也有研究发现不少普通高校并不重视军事课的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导致师资队伍较弱,有些教研室仅有1人或由辅导员兼任[11],这与本研究相互印证。调查中对军事理论课分主题进行研讨备课的学校为41所,这与明确设置有军事教研室的高校数量相吻合,说明军事教研室在组织军事课教育教学上能够明显发挥其作用,也说明建立健全其教学机构是必行之举。

各高校依据其机构设置和职能任务组织安排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对军事理论课的组织管理,20.97%的高校由武装部组织,3.23%的高校由学工部(学生处)组织;对军事训练的组织管理,35.48%的高校由武装部组织,53.23%的高校由学工部(学生处)组织。其他还涉及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等二级学院,也涉及大学生素质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机关教辅机构。由此看出目前普通高校军事课的组织管理比较分散,组织管理部门纷繁复杂,使得军事课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边缘化现象[12]。究其原因,相关政策文件中多是对军事课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进行规定和要求,缺乏对军事课组织管理方面的具体指导。由此,高校军事课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建设等方面无章可循、无据可依。

《大纲》明确规定“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主渠道,重视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的应用和管理”。所调查的学校基本能按照《大纲》规定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其中42%的学校采用“一人仅承担1-2个板块,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团队教学模式,48%的学校采用“一人承担全部板块教学任务”的独立教学模式,8%的学校将团队教学模式和独立教学模式结合使用,还有2%的学校采用纯线上教学。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大纲》及相关文件并未强制规定,基于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即可,但采用纯线上教学并不符合《大纲》要求,线上教学只能以一种辅助手段对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进行补充。后经补充调查得知,采用纯线上教学的1所高校为新建院校,还未搭建起军事课教师队伍。

(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大辞典》将教师结构界定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专业构成、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13]。如何优化军事课教师队伍结构无疑是提升军事课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教学时数和授课学生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军事课教师”,所调查的高校涉及768名军事理论课教师,预估总体师生比为1∶1213,其中,公办高职院校生师比最高为1∶883,民办本科院校师生比最低为1∶2892。这与国家对专职辅导员不低于1∶200、专职思政课教师不低于1∶350的要求都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政策文件中缺乏对军事课教师师生比的明确规定。从专兼职情况看,75%是兼职,涉及辅导员、思政教师、行政干部、教辅人员、其他专业课教师等。教师们身兼数职,很难集中精力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教师来源渠道多,专业背景多,却没有国防教育、军事相关的专业,仅19%的军事理论课教师有军队服役经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规范化培训,大多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知识储备相对不充分,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教学情景中,很难讲透、讲细、讲实军事理论课知识点,很难达到《大纲》的教学要求。如此背景不足、专业不专,势必会影响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