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师实施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蔚佼秧 刘辉 樊香兰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设计研究”(课题编号:GH-220799);山西省重点智库“公平优质教育体系建设智库”。
作者简介:
1.蔚佼秧,女,山西文水人,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心理、教育心理;
2.刘辉,男,山西吕梁人,博士,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3.樊香兰,女,山西夏县人,博士在读,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基础教育.
摘 要: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促进终身学习与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停课不停学”期间中小学开展网络教学为契机,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10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实施网络教学的现状与困境,从中提炼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实施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管理五方面。可以通过强化资源与平台的建设、更新理念与提升技术和优化管理模式等途径构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生态环境,提升教师实施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教学;影响因素;教学理念;教育技术;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5-0048-0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实施网络教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中小学,依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很少有实施网络教学的机会。2020年2月开始,在控制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期间,各地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采取网络教学的手段进行授课。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实施网络教学,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网络教学是未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可以为社会个体实现终身学习提供可能。本次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活动可以作为检验我国实施网络教学的试金石。探究本次网络学习中的环境构建以及理念支持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分析我国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网络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实施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呈现如下几种样态。一是研究成果较少。这与我国网络教学的实践机会较少是分不开的。二是主要以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下的网络教学。在此情境下,网络教学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相关影响因素是作为“辅助”的影响因素,而非作为“主体”的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三是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以宏观的学习者心理、网络教学环境等方面多角度的、力求系统性地、全面地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因素。[1]而专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相关研究较少。须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网络教学中起着整合资源、组织学生学习等作用,是网络教学实施的重要主体,是上通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下达学生、家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其在实施网络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便真实地、点带面地和更大程度地发现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是本研究的基本意图。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对象
受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以我国中部S省份L县的10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一是取样方便,研究者在长期深入中小学校的工作中,认识省内不同县域的许多中小学老师,便于展开研究。二是L县虽然地处中部,但其经济水平在国内居中等发展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内的诸多同类地区。因此,在L县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校选取10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访谈,可以基本发现该县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样本的信息如表1所示。
(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编制访谈提纲并实施预访谈,研究者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网络授课情况,特别是了解教师在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编制访谈提纲。随后确定初始设定的13名研究对象中的3名教师为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以及访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确定正式的访谈提纲,以此更大程度地保证访谈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正式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方式。首先研究者向访谈对象说明想了解网络教学实施的情况的来意。然后请访谈对象介绍自己实施网络教学的流程、困境等信息。研究者对照访谈提纲适时与访谈对象进行互动,特别是对于不完善和没有涉及到的信息进行追问。最后研究者根据录音材料进行资料整理,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后续的访谈中加以改进。
资料的整理主要借鉴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技术。第一步,研究者将访谈资料中涉及影响网络教学实施的因素进行整理和概括,形成183个开放式编码。第二步,对开放式编码进行建立有意义的联结和聚类,形成14个轴心式编码。第三步,将轴心式编码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形成五个选择式编码。最终建立理论框架,得出结论(见下页表2)。
三、研究发现
(一)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板演为主,而网络教学则需要教师呈现更多的多媒体素材。在访谈中,教师们普遍表示当前网络资源比较低质和匮乏。“网上找到的资源好多都是有人拼凑的,下载下来不好用,得大改才行”(T2);“好资源谁舍得放网上分享呀,肯定自个留着呢”(T9);“有时候好容易找到一个不错的资源,但只有一节课的内容,感觉用一下也没意思”(T6);“网上倒也有不错的资料,但是要收费,自己弄个会员又不值当,这在线上课可能搞几天就结束了。”(T3)。虽然我国近年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或由校外培训机构商业化地开发了许多教学资源,然而其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为以知识传授为主且形式单一。特别是由于缺乏规划而使得资源呈现碎片化的样态。即使由教育部主持建设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而且近年每年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向一线教师征集优秀课例的方式充实平台资源,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该类型的“评选课”具有一定的表演倾向,过于注重形式而内容浅薄;其二,该类资源缺乏衔接性;其三,各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不同的课例是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而开发的,因此使得该类资源的有效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他教学资源则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而更加零散。部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持有部分比较优质的教学资源,然而一方面,这些教学资源不是公益性的,不能随意使用与传播;另一方面,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甚至是灌输式的,这不是理想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形式通过采用非结构化的联结,才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提取,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2]因此,只有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才可以为网络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条件。
作为重要学习资料的教材也影响着网络教学。“没开学哪来的教材,幸好国家发布了电子教材,也算有个参考”(T2);“有条件的学生会把电子教材打印出来,看起来方便”(T1);“我觉得电子教材不方便,讲课时忘了题号,最小化了直播平台还得切换到电子教材上去看一眼。后来嫌麻烦,就用我爱人的手机一直打开,方便看”(T10)。疫情期间,外出不便,在没有纸质版教材的情况下,有条件打印电子教材的家庭只占一少部分,许多教师只能依赖各方临时发布的电子教材。而电子教材与在线授课难以同时打开,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频繁地在二者间频繁切换,甚至有的学生不得不在面前摆放两台手机以实现边听课边参考教材的学习方式。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可想而知。在电子教材建设方面同样暴露出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匮乏和低质的问题。电子教材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然而,我国的电子教材仍主要以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形式呈现,也即主要是静态的PDF版或者只是为电子版教材配套了简单扩展内容。这种以静态呈现为主的、缺乏互动的电子教材只能弥补手头没有纸质版教材的缺憾,尚且还存在阅读不便等缺陷。这与当前以互动为主甚至还可以实现引导与评价功能的电子教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教学平台
在教学平台的选用方面,访谈者谈到,“学校让统一使用‘钉钉’软件,这是教育局指定的,据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用这个软件”(T1);“我还是习惯用微信,教学平台功能太多,感觉驾驭不了”(T7);“不习惯用,所以上课用,课后辅导用微信”(T9);“其实哪个平台都一样,就像是个空架子,还得自己讲,要是能整合些教学资源就好了”(T6)。从传播学视域来看,教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传播。也即教学是教师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学生进行知识分享的过程。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化了教学的功能,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却必然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这离不开信息传播平台的支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通过语言和文本进行交流的。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追溯到孔子、苏格拉底的时代,可以发现先哲们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开展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种交流方式往往是面对面的。其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便于声音的传输,也方便借助文本的方式进行视觉意义上的交流。其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便于交流主体间的“察言观色”,也即可以从对方的反应中获得对方对自己所传播信息的反馈。便于传播者进行进一步的推送信息或者是对信息进行阐释。其三,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便于“控制”。信息的传播者可以更大程度地对信息的接收者的身体、视听觉进行控制,减少可能的阻碍信息传播的途径,对自身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强化。而在疫情期间,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面对面教学的情况下,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则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平台。然而,大多数平台由于设计的缺陷,难以更自然地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得不到学习者的反馈,学习者也无法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学模式形成单向的不可逆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专家学者们所提倡的双向传播模型或者交互传播模型是极其不符的,其传播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3]
当前,教学平台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通讯业想保持市场,比如移动一直推广的“和教育”。新型的通讯企业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纷纷推出在线教学功能。比如腾讯及时优化和推出直播功能。有的企业则想进军教育市场,推出同时具备教学与管理的教学软件,比如阿里巴巴推出的“钉钉”。另外,许多基于网络教学的校外培训机构也纷纷提供课程与资源,意图通过让学校、教师与学生“试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以获取后期的利益。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这类型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高招”。要么游说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或者是学校的校长,要么是提出免费提供教学资源的承诺等。在选取平台时有可能是出于个人的私利或者是偏好,也有可能是出于对便于管理的考量,还有可能是出于教师的教学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中,教学平台的选择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是学校的指定,二是教师的选择。学校指定教学平台的好处是教学平台比较统一,便于统一管理,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复杂性。由教师选取教学平台,结果不同教师可能会选用不同的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可能需要使用不通过的平台,增加了操作难度。
(三)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与教学目的密切相关,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随着教育价值与教育哲学取向的转变,教学理念也往往随之变化。近代之前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播,更多的是思想的交互与生活的实践。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开始追求效率,在学习中也采取工业化的理念,将知识分解、提炼和重组,这使得知识脱离其原本依存的载体而呈现为抽象和割裂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学者也往往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采取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技术的无孔不入使现代人的生产方式彻底蜕变为技术性生存”。[4]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兴起,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又逐渐由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在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人们认为教育不止是为了培养作为工具的人,而应该是为了培养“完满”的人。在怀特海看来,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以教师的教学观为核心,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