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价值、困境与策略探究
作者: 李宪玲 韩絮摘 要: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育人也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是高校五育并举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然而,当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的创建存在着文化资源不足、社区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品牌打造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在师范院校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现状与愿景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师范院校为落脚点,提出了“党建引领、主体缔造、资源下沉、教师入驻、技术赋能”五位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在学生社区中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切实提高“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范院校;文化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9-0052-06
作者简介:
1.李宪玲,女,湖北宜城人,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思政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韩絮,女,河南商丘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新时代高等院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不竭的动力[1]。文化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通“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此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也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的一大实践。2019年,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一线规则”,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努力做到学生在哪里,哪里就要有党的工作,有党的引领,着力构建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场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印发《关于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批在10所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2]。2023年3月,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提出“加快推动全国高校应建尽建、全面覆盖,有力确保形神兼备、富于实效”,吹响了全覆盖建设的号角[3]。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健全十大育人体系成为了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成为当前高校育人的重点,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趋势。然而,当前对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探索还集中在其综合管理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十大育人体系与学生社区的结合还较为局限,在学生社区建设文化育人体系更是极其有限。同时,当前研究更侧重于思辨分析或工作路径探索,缺乏学理性与实践性的有效结合。基于此,本文以师范院校为落脚点,以社会空间理论指导教育研究,探索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具有全面性、社会性、实践性、渗透性等特征,通过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利用各种文化形式或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接受文化的浸润和洗礼,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应的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4][5]。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以学生住宿社区为主体打造的一个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的新型综合性社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文化建设、后勤保障、学生组织建设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育人载体[6]。文化是学生社区的灵魂,是锻造学生凝聚力、打造社区品牌特色的精髓所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以学生社区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充分利用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打造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文化交互,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凝聚育人力量、校园文化下沉社区,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直观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4]。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理论意义
教育作为一项特殊且重要的社会活动,教育空间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关键要素,尤其值得关注。教育空间是地理场所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是教育活动和物理场所共同作用、相互运作的结果[7]。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从事育人活动的重要教育场所,也有效实现了空间的重组、功能的拓展和情境的补充。首先,“一站式”学生社区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从孤立空间转向交互空间;其次,“一站式”学生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场所,更是实现丰富的育人活动的学生精神场所[8]。因此,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构文化育人体系是对学生社区功能和情境的拓展和完善,在传统的居住空间中对社区的教育价值进行挖掘,通过育人合力的入驻重构社区环境,实现师生与生生的交流互动,强化学生社区的社会交互性。通过文化资源的下沉,实现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现实意义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育人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致力于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是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区为文化育人提供了重要平台。社区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格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平台,这得益于其社会化功能,通过多元化的群体文化活动挖掘学生的社交潜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尤其是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社区的社交互动功能为他们走上讲台、磨炼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拓展了文化育人的形式和情境,是高校五育并举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学生社区是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场所,是学院、课堂之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引领的关键阵地。与第一课堂相比,学生社区具有时间、空间灵活,场地自由不受限,学生集中等优势,对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便利之处,例如,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可以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矫正教育、灵活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等,是促进五育并举的关键阵地。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创建的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的创建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这种新型的育人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其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困境。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现实情境中的实践发现,教育空间的类型十分丰富,既包括传统的第一课堂,又包含一切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如“一站式”学生社区。然而当前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对于教育空间的关注呈现片面化的现象,其一是对第二课堂的关注不够,忽视了社区、校园、甚至企事业单位等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其二是过于关注物理空间的打造和管理,对于学生的互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营造不够重视,如社区文化资源不足、社区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品牌不丰富等。
(一)文化资源不足是实现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阻碍
高校的文化资源以校园文化为主,其数量和种类较为有限,社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要课堂,文化资源的倾斜就更为有限,这对于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大不利因素。一是对社区文化育人的经费投入不足,当前高校学生社区的主要功能仍停留在生活服务,对于社区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社区的建设仅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功能和正常运营,对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较为有限,文化设施建设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创新型文化活动的实施。二是当前的社区文化育人队伍建设不足,社区文化育人的主要队伍来自社区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和学生群体,社区管理人员对文化育人的概念理解有限、育人观念相对落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所缺失,学生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低、挖掘文化资源的能力较弱、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学生社区内部开展文化育人的后备力量略有缺失[9]。三是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与学生社区的联动不够
,课堂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文化育人的第一场所,校园文化也是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抓手和资源。然而当前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并没有在社区思政教育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和迁移,文化资源的缺失导致了社区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参与度不高、文化活动的渗透力不强。
(二)社区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痛点
文化育人机制的建设首先依赖于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而当前高校学生社区存在着建设与治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队伍不整、教育合力不够、学生主体参与度不高等。一是学生社区的主要管理者对学生社区的功能和自身职责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前学生社区的主要管理者是宿舍管理员和社区辅导员,负责学生社区的安全管理、物业事务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寝室文明建设等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社区管理者之间权责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使得社区的主要任务还停留在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部分受到忽视,出现了“重管理、轻教育”的问题。尤其是社区辅导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等为主,与学生的接触有限,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不足,难以根据学生的切身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社区文化建设也容易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10]。二是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下沉社区不足,没有与社区辅导员形成联动,社区辅导员管辖社区内居住学生往往涉及多个学院和年级,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需要专职辅导员的协助和配合。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定期下沉社区的严格制度规范,就使得育人力量难以完全融合。教师下沉社区是高校一站式育人的重要环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定期下沉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对于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强化与学生之间在学业、生活上的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健康茁壮成长。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与教师在社区空间中建立联系,能有效削弱与教师的距离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个人在学习科研和生活发展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学生是社区的中心群体,对于社区的公共事务应具备一定的主人翁意识,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共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社会普通关注和讨论的话题[11],如今的“90后”、“00后”青年群体对于自身的关注远超对外部事物的关注,对于公共事务更是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学院、班级活动的参与热情较低,更加沉溺于个人或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差、“面子意识”强、公共责任心淡薄,漠视社区的公共管理事务,如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等,对于社区的社会交往活动更是持被动的态度,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因此,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体系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难以开展。
(三)文化品牌打造不够是实现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目标的难题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品牌指的是基于学生社区的要素特征、居住学生的专业特点、社区环境特点等形成的具有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文化品牌。社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在基层环境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学生的集中需要和个性化诉求,彰显着高校文化的特质和内涵。然而,当前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品牌打造和建设极为缺乏,是实现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目标的一大难题。一是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内容匮乏、主体单一的特征。当前学生社区的文化活动以文体性活动为主,包括寝室风采展、社区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单一、传统,难以吸引社区居住学生的兴趣,并且文化活动与学生专业特点不相关,无法引起学生的广泛认同。此外,当前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由学校官方主导,难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造成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人数有限。二是学生社区文化资源配置不足。
文化品牌的打造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学生社区场地的限制,可能缺乏足够的基础文化设施,如图书室、艺术工作室、健身器材等。另外,当前学生社区的功能仍以居住和生活为主,文化信息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和匮乏,学生无法及时获取有关文化活动、学习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影响了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