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三阶段六步骤”模型构建研究

作者: 危雄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三阶段六步骤”模型,该模型强调教学环节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知识的巩固与创新三个阶段全面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问题,到明确研究方法、执行研究实践,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升华数学思维,这六个步骤不仅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还显著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增加了学习的深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三阶段六步骤”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32-03

教学逻辑的清晰与合理性不仅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更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深度的关键因素。[1]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我们提出了“三阶段六步骤”模型,将复杂的数学研究过程简化为三个主要阶段: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知识的巩固与创新。每个阶段又细分为两个具体步骤,共计六个步骤。这一模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框架,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这一阶段是数学课堂的起点,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和问题,教师能够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为即将学习的内容构建初步的认知框架。这不仅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还为学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和焦点。

(一)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数学课堂的开端,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习活动注入动力。这样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直观感知和亲身体验的起点,还为他们设置了清晰的学习背景。

1.情境丰富

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应广泛涵盖各个领域,从学生热衷的动漫角色、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到社会时下的热点议题,这些元素均可成为创设情境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借助文字描述、图像展示和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将这些情境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2]

2.情感共鸣

教师应巧妙地将情感因素融入情境中,如人文关怀、爱国主义情怀或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一次充满情感体验的探索之旅,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当学生在情感上与数学产生共鸣时,他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3.数学背景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除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应注重嵌入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这是情境创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这样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引导他们从中发现并提出值得深入研究的数学问题,从而有力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观察分析,提出研究问题

在成功创设情境并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分析,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思考,使他们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并提炼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研究问题时,应不局限于固定的答案或标准的解决路径,而是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同时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中实现自我突破与成长。

2.适宜性

教师在确定研究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探索范围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不会因难度过大而使他们感到挫败。同时,适宜的探索范围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提升学习效率。

3.前瞻性

教师在构思研究问题时,还应考虑这些问题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通过提出具有前瞻性的问题,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当前的学习内容,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的长期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提出问题后,自然需要解决问题,这是整个学习流程的核心。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集体合作,运用逻辑思维和已有知识储备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积极探寻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一)启发思考,明确研究方法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策略。这样的指导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计划和方向,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价值。

1.可行性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研究问题的实际需求以及课堂环境的特定限制。所挑选的方法不仅应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潜力,还需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得出可靠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2.通用性

在挑选研究方法时,教师应认识到一个优秀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还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在不断变化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中,研究方法应持续发挥作用,推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

3.创新性

在确定研究方法时,应着眼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并激发学生对探索和采纳新颖解决方法的热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更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对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际操作,执行研究实践

这一步骤是之前启发思考和方法明确的自然延伸,要求学生将研究方案付诸实践,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1.利用资源和技术

通过结合微课视频、云计算资源、动态几何软件和统计分析工具等前沿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元、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这些资源和技术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从而提升研究实践的效果和品质。

2.并重过程与结论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既要注重得出正确的结论,也要深入理解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思路和方法的应用与选择。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尝试,即使这些尝试并不能立即得出正确答案,也应视为对学生学习和个人成长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3.引导反思与积累

当学生完成实际操作和研究实践后,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个人反思,鼓励他们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促进学习的深入和理解的提升。通过持续的反思与积累,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融合,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推动自身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这一阶段展示了学生从具体问题解决到知识系统化和深化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总结回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通过设计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更广泛的实际场景,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运用。

(一)巩固练习,掌握技能技巧

在这一步骤中,持续的练习和实践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关键。它们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1.情境的持续应用

在练习过程中应用起始情境,可以显著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生将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这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还为学生带来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在学生熟悉的起始情境中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练习的多样设计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偏好。通过将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相结合,独立作业与小组合作交替进行,并设置不同难度层级的任务,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深入探索数学。

3.评价的多维实施

实施多维度评价是为了全面而深入地评估学生的练习效果。通过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评价方式也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升学习效果。

(二)创新拓展,升华数学思维

创新拓展作为巩固练习的提升,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将已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颖、复杂的问题中。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他们展现灵活的思维与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1.跨场景应用

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场景中,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新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涉及数学学科内部的不同领域,还可以跨越到其他学科。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拓宽思维视野,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挑战性问题

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综合以及创新性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效率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原理的本质,并真切领悟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3.多样化表达

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无论是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还是创作巧妙融入数学元素的艺术作品,抑或撰写研究报告、制作直观易懂的思维导图,这些实践活动都让学生有机会以独特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更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心,收获成就感。

“三阶段六步骤”模型将数学学习重塑为一个模拟数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旨在让设计的教学活动序列符合该内容的学科逻辑与学生学习该内容时的认知逻辑[3]。此模型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更引领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从而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汲取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更在思维层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危雄,华中师范大学临空港实验学校,武汉 430013)

参考文献:

[1] 幸世强.让课堂教学有逻辑地生长[J].教育科学论坛. 2021(16):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3] 孙海燕,刘加霞.“有逻辑”地教才能“有实效”地学[J].小学数学教师. 2021(2):58-60.

责任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