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策略探讨
作者: 柴建美摘 要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其核心是将课程内容以单元的形式整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其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38-03
一、大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主题或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并基于课程理念、学科逻辑与内容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以大概念、大主题或大观念为中心,以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为引导的学习单元,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单元教学更加强调整合性和系统性,跨越学科、学段和教材的界限,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学习故事或微课程。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借助多维视角,有效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并围绕一个大主题设计整体性、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确保学生既能实现精细化学习,又能逐步形成整体思维观念。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获得整体性认知、实现全面发展。
二、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原则
(一)主题导向
在21世纪的教育体系中,主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基础而核心的学科中。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富含实际意义的主题作为教学切入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生活中的几何”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例,这两种主题正是将数学抽象概念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典范。
“生活中的几何”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几何学的身影,让抽象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变得生动具体[1]。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如让学生观察家中物品的形状,分析这些形状在功能和美学上的优势。通过制作几何模型、设计并搭建小屋模型等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还能学会运用几何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面积、优化家具布局等。此外,通过探讨自然界中的几何美,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雪花的分形图案,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界和人类文明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这一主题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社区调查、网络热点等多个渠道收集数据,如调查班级同学的阅读习惯、统计学校食堂最受欢迎的菜品、分析某段时间内校园垃圾分类的情况等。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设计问卷、抽样调查、记录数据等基本技能。随后,利用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进行初步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基于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决策[2]。
(二)整合性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显著提升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引入艺术设计元素,是一种极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几何图形作为构成艺术设计的基石,其美学价值和应用广泛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经典建筑、现代雕塑、平面广告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几何原理,如对称、比例、透视等。教师在讲解平面几何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并绘制具有特定几何图案的壁纸或窗花,加深他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其审美情趣。此外,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渲染,更是将几何知识与现代设计技术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探索几何形态的变化与组合,体验几何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无限可能。
概率统计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将概率统计知识融入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过程。例如,在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实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然后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如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来评估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用假设检验来判断实验结论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回归分析来探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统计理论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据分析能力[3]。
(三)探究性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主动探索,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深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几何模型来观察和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在探究概率统计时,通过抛掷硬币、掷骰子等简单实验,学生可以直观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实验的过程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调查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学生可以设计问卷,调查班级同学的饮食习惯、兴趣爱好等,然后利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调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案例分析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或具有时代特点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和追求的。
三、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策略
(一)单元主题设计
在构建数学教学体系时,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并围绕一个引人入胜的中心主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培养其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如“数学与自然”这一单元主题不仅横跨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界,还通过自然界的丰富实例,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自然现象相结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知识奇境的大门。在探讨比例概念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比例之美——从花朵的对称结构到动物体型的黄金分割,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在生物形态中的和谐与完美;在研究模式时,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森林,探索树木年轮、鸟群迁徙等自然界中的周期性现象,理解模式是如何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地展现着规律与秩序;而在学习几何形状时,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更是提供了无尽的素材,从雪花的六边形晶体到海螺的螺旋结构,每一个自然形态都是几何学的精妙诠释。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知识的意识。在“数学与自然”的大单元学习中,学生将深刻体会到数学不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更是连接自然、解释世界的有力工具[5]。
(二)明确课程内容,设置单元目标
大单元教学模式下,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地设置单元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要求有深入的了解,明确每个大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这包括但不限于数学概念、计算技巧、几何图形、数据分析等。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这些内容整合成几个大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在明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为每个大单元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即学生应掌握哪些数学概念和原理,应能运用哪些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育其团队合作精神。基于单元目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应用实践等,以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设计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其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至关重要。同伴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通过同伴评价,学生可以就数学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报告等项目内容进行讨论和反馈,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他们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优点、认识和反思自身不足。自我评价则是学生自我反思的重要环节,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态度及成果进行客观评估,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待改进之处,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实现自我提升。项目展示则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锻炼表达能力的绝佳机会,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数学模型、数据分析报告等以演讲、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向同伴、教师乃至更广泛的受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过程,这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起其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
(四)资源与技术支持
在大单元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在线课程、教育软件和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运而生,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线课程以其灵活性和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随时随地访问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知识视野。在线课程还常常配备有互动环节和测验系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成果。教育软件则以其直观性和互动性,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助手。这些软件借助图像、动画、游戏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绘图软件可以让学生自由绘制各种几何图形,探索其性质和关系;数据分析软件则能帮助学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大单元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柴建美,济南市章丘区刁镇学区学校,济南 250204)
参考文献:
[1] 熊菲,刘琼.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路径[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6):46-48.
[2] 张姣姣.借单元整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J].科幻画报,2023(2):93-94.
[3] 李峰.“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9):38-40.
[4] 徐琳.小学数学课程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4(16):109-111.
[5] 窦艳波.理解核心素养要义的小学数学课程建设[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4(6):10-11.
责任编辑: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