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云南特色作物融入校园劳动课程的尝试

作者: 吴蕾 陈郴 周敏

云南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因地制宜地将云南特色作物融入校园劳动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实际技能、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能力,更好地贯彻劳动教育目标。以校园种植基地为载体开展紫色马铃薯科普种植活动,是积极响应国家开展劳动教育和提升中小学生科普素质要求的举措。在执教紫色马铃薯的校园劳动种植课程时,我结合紫色马铃薯的营养价值,种植管理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其结构特点、参与劳动过程,并掌握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感受蕴藏于其中的农耕文化,并从此种植实践中总结得出校园种植推广的一些思考。

一、紫色马铃薯的校园种植实践

紫色马铃薯,也称为“紫土豆”,它既不是转基因作物,也不是航天育种,而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茄科茄属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相比常见的马铃薯,其颜色更鲜艳,成熟时果皮呈黑紫色,有光泽。根据记载,最早的紫色马铃薯是由南美洲引入中国,当时由于紫色马铃薯产量低、颜色独特等因素,很少有人种植和食用。后来,随着人们的认知变化,研究发现紫色马铃薯营养丰富,便开始普遍种植,例如我们云南的曲靖、昭通及普洱澜沧县等地均有种植。

紫色马铃薯种植活动以校园种植基地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性活动。活动中学生亲历马铃薯种植——管理——收获的整个过程,实践性较强,学生能深入了解作物特点、种植环境、管理建议、作物价值等方面,拓宽视野。因紫色马铃薯在生活中少见,较能吸引学生的种植观察兴趣,且容易种植,很适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种植对象。

二、紫色马铃薯校园种植实践意义

校园科普种植实践是积极响应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和提升中小学生科普素质要求的实践活动,将科普与劳动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首先,是能依托活动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紫色马铃薯种植活动,让孩子们从课本走进生活,真正地把课本知识融到生活实践中,从具体的培育中深刻理解农作物种植的整个过程。其次,马铃薯种植给孩子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让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统学习模式,而是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既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同时,紫色马铃薯的种植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经历播种、浇水、施肥、观察、记录等过程,不仅能磨砺学生意志、锤炼品格,也能提升学生开拓创新、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校园种植活动的推广建议

1.科普与劳动互相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应抓住科普教育契机,将科普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认识紫色马铃薯特点时为孩子介绍花青素的营养价值,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食用后的益处。学生认识到紫色马铃薯富含花青素,还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体吸收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后,可加快身体各器官细胞的代谢,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增强体质和视力的作用。同时,活动中教师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收集紫色马铃薯生长习性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有的学生了解到紫色马铃薯是喜欢低温环境、作物在结薯期对土壤肥力有较高的需求,于是知道要在开花后期追加有机肥料等。类似这样的学习和思考,能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积累劳动经验的同时提升种植技能,掌握一套系统的管理养护方法。

2.思考与动手齐助力,激发学生探究欲

在科普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能在乐学、好学的基础上开展劳动实践,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且指导学生完成种植活动。例如:大家想不想种一株自己的紫色马铃薯?你们知道紫色马铃薯是怎样繁殖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内驱力。学生基于之前学过的知识,知道马铃薯是通过块茎繁殖的,并且能说出一些种植的注意事项。而且,为规范学生后续动手操作,教师可借助微视频介绍紫色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学生观看完种植视频后,对于操作过程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种植环境创设的意图,如土壤种类、厚度等没有太多关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认识植物生长特点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3.科学观察记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能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到紫色马铃薯植株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综合运用看、闻、摸多种观察方法来观察植株的茎、叶、花等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细节通过植物绘画、拍照等形式呈现出来。绘制植物画的时候,不要求多复杂多美观,但需尽可能地将植物结构特点呈现出来,画得越细致、越符合真实情况越好。告诉学生,对于一些值得注意的关键特点,可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紫色马铃薯茎上长有细小绒毛、叶片背面更粗糙、花朵是完全花等特点可以在绘制植物画或是记录的时候写出来,记录清晰且更具有科学性。

4.历经种植过程,领略农耕文化

劳动种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需要悉心管理和照料。为保持学生持续的劳动热情,教师可以采用积分兑奖、收集奖章、任务闯关等形式来设计观察任务和管理要求。在种植实践中有专门的观察记录本,学生定期观察,将发现及时记录下来,找教师评阅,优秀作品可以获得奖章。学生对紫色马铃薯的日常护理,浇水、除草、清理落叶等都可以由组长记录下来,找教师攒积分。紫色马铃薯生长的每一个时期,教师设计任务达成卡片,根据各阶段观察记录的效果,教师颁发任务通关卡,来激发学生持续观察、常规管理的劳动热情。当紫色马铃薯块茎膨大到可以采收的时节,学校开展“丰收节”,组织学生采收劳动硕果,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农耕劳动的长期性、持续性,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了解农耕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品质。

5.活动延伸,关注生产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中紫色马铃薯的加工及处理途径。设计自己的加工方案,例如将收获的紫色马铃薯烹饪制成各类型的“土豆美食秀”,结合“元旦”“六一”等节日活动的契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美食节。例如还可以对紫色马铃薯进行更复杂的加工,了解马铃薯片的制作方法,将其焙制成能长期保存的土豆片。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制成的紫色马铃薯片能长时间保持不变色,他们会继续探究原因,发现紫色马铃薯的色素对光不敏感的特点等,在参与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注:本文系云南省科技厅项目《云南特色作物种植校园科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立项号:202304AM13002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