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扇虚掩着的门

作者: 张曙光

“读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耍笔杆子的人,缺了任何一面,都不叫硬币。”对于读书与写作,这恐怕是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贴切的比喻了。

年少时,为了圆自己的中师梦,为了能端个“铁饭碗”,没少读书;参加工作,为了提升学历,为了安身立命的岗位,专科、本科全都参加自学考试,没少读书。读了那么多“有用之书”,但写作仍然犹如一道千吨巨门紧扣着,让我望而生畏,并渐渐成了我人生的痛点。我县省特级教师李贵先和李本聪的培训或公益讲座,我不止参加过一次,但不管是谁,无论哪次,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都在倡导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同时,做一位教研型的老师,课余饭后动笔写写课后反思,谈谈自己对教育的见解与思考。会上心动的人有我,会后懒动的人也有我。在懒惰的陪伴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长期的只教书,不动笔,更让自己对那道巨门敬而远之。

记得那是2015年,学校要安排一位数学老师撰写一篇文章,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会上先让数学组的老师毛遂自荐,学校领导多次启发后没人吭声,无奈最后直接下了道“圣旨”——“数学组的每位老师都写一篇!”然而在教师会上大家直接就跟学校玩起了“抗旨不遵”。“只有不成器的老师才会去教数学!”急得开会的一位语文老师冒出这么一句。霎时间,数学组的老师吐又吐不出,咽还咽不下。其他数学老师怎么想我不知道,反正当时的我似一座蠢蠢欲动的火山,愤怒至极点,但又藏起了自己的汹涌澎湃——因为我是数学组的一员,也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语文组常常是争着抢着做,那是我们有目共睹的。那位语文老师或许是看不下去对立与尴尬的场面,才话丑理真;那位语文老师或许并不在于针对数学组的每一个人,只是她瞬间的情感宣泄。但她的话却似抡起的大铁锤,不停地、有力地击打着那道千吨巨门,击打着我人生的痛点。

虽说心头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但小小的笔杆子又岂是欲望就能驾驭的小舟,有多少次的奋笔疾书,就有多少个纸团扔进垃圾篓。“阅读是写作之母,没有阅读的积累则无以支撑写作。”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的这句话,很是中肯。从此开启了自己“无用之书”的阅读之路,《哈佛的青春不迷茫》就是路上的第一盏明灯。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当你买书成了一种习惯,读书成了一种习惯,“当阅读真正成为一个人所热爱的事,写作也就离他不远了。”这是名人的经验之谈,也是自己凡人的亲身感受。陆陆续续,一封封写给孩子,写给家长的书信,见于自己的笔端,一篇篇课后反思,教育的点滴,生活中的顿悟,自己把它敝帚自珍。慢慢地,《红河教育》《云南教育》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身影。

动笔写点文章,收获的,还有自己的一无所知,还有下沉了的那颗容易愤怒的心;动笔写点文章,让自己“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的时候不寂寞,孤单的时候不孤单”;动笔写点文章,又猛然发现,自己写作的初衷已悄然改变,不再是为了让那位语文老师成为说谎者,也不再全是为了旁人嘴中的考核与晋升,更不是为了稿费与名誉,只想把自己工作中实践了的,对学生或老师有益的一些做法、想法告知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多一个思想,多一些育人的方法,多几条成长的路径。

写作是扇虚掩着的门,其实它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与沉重,若你用力推一推,还能发现屋子里的东西好多,好美——只要你愿意揣起那枚硬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