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差生”在公开课的表现比平时更好?
作者: 李朝英
最近,学校举行赛课活动,我陪同青年教师磨课,参与赛课评委组研讨,听了很多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在借班上课前,经常能听到班主任的温馨提示:“某某同学是班长,某某同学学习很好,某某同学可以多提问;某某同学是‘差生’,什么也不会,上课时尽量不要提问他。”课堂上,上课教师都喜欢请举手的同学发言。很多时候,班主任会在课后对我们说:“你刚刚提问的某某是班上的‘差生’,平时都不会举手回答问题的,今天表现还不错。”这样的现象还不是个例。公开课的课堂上,往往还是被班主任定为“差生”的这些学生更积极思考,更主动回答问题。尽管有时候,他回答得不是很正确、很完美,甚至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是,从课堂中能看到他在思考问题,努力地想表现自己。也许,被借过班的老师跟我有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平时自己上课时这些学生不积极,换个老师,他们就积极起来了?
班主任眼中的“差生”在公开课的课堂中表现会比平时更好。究其原因,我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因为上公开课的老师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学生和教师之间都有新鲜感。教师不熟悉学生,所以更能一视同仁,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特别是上课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被视为给自己“捧场”。只要是举手的学生,都会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平时班主任教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屏蔽掉“差生”的发言,更偏向于“优生”的发言。因为这样能更快得到教师心中已经给定的答案,从而不愿意在“差生”身上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上公开课的教师都是和蔼可亲的。即使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也不会被批评,更多的是给予鼓励,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而平时教师上课,时而会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差生”在班级里受到教师的批评较多,表扬较少,导致差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怕挨骂,不敢表达。三是公开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丰富,比如播放视频、音频,利用课件,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教师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备课,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活动较少,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我又想到:或许我们应该改进家常课,使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一是教学活动多样。如:教学《石猴出世》时,可以设计表演课本剧的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既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一举多得。二是恰当使用多媒体。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视资料,更能将学生带到课文中,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三是教学设计新颖。有些教师不管讲什么课文,都是逐段讲解,学生记好笔记。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磨灭。教学不同文体的课文应该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如教学小说单元,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情节、环境来读懂故事。教学古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的意境。教学民间故事,可以让学生创编故事等。四是导入设计激趣。如谈话导入、游戏导入、猜谜导入、歌曲导入等。尽量不要每节课都以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出示课题。五是板书设计独特。如《搭石》的板书可以画一条小河,在小河上画一些搭石,切合课题又有趣。
时代变了,教学对象变了,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不断进步的社会。教师常教常新,将教做到极致,学生才能学得深入,学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