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读·讲·问
作者: 王洪辉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一些课文的教学中难度较低,因这类课文本身思辨特质较明显,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中《书戴嵩画牛》一文,故事性强,趣味性足,只要教师思路明确,就能营造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达成教学目标。
一、有层次地读
思辨的前提是有所了解,而理解课文,需要带领学生把文本读通读顺,掌握文章大意。
(一)抓住停顿,读好题目
题目是对古文的高度概括,题目读好,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教学中,有的学生在“书”后面停顿,教师可顺势问:“你为什么在这里停顿?”从而引出这篇古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随即介绍,“题跋”就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媒介上的文字。通过读题目,学生明白了这篇古文的由来,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字音,读通读顺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有了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之后抽读。在抽读第一段时,读“好书画”,有的学生把“好”读成第三声,有的学生把“好”读成第四声。让学生再读,想想应该怎样读,反复几次,学生基本能读成第四声了。教师又问:“为什么要读第四声?”学生都明白这个“好”是喜欢的意思。在读“所宝以百数”时,学生都能把“数”读对,教师便抓住这个机会问学生为什么读成第三声,学生知道这是讲杜处士的宝贝非常多,这个“数”是指计算。抽读第二段时,发现学生把多音字“曝”的读成“bào”,教师随即告诉学生,这个字是多音字,还有另外一个读音“pù”。然后出示“曝”在字典里的读音、组词及解释:“读“bào”时,组词为“曝光”,比喻把隐秘或不光彩的事披露出来,使众人知道;读“pù”时,曝晒,“曝”就是晒的意思。教师再次让学生读古文句子“一日曝书画”,学生立刻明白,“曝”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就是“晒”,最后再齐读第二段。教师拓展讲解,古时候“曝书画”,一是保养;二是一种时尚。通过对“曝”的理解,让学生大体知道杜处士“曝书画”的原因,为理解古文、了解戴嵩埋下伏笔。
(三)统整问题,读懂内容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不少学习古文的方法,如熟读、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这篇古文时应把问题统整,避免大量的问题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一是边看注释边阅读,边读边想这篇古文讲了个什么故事;二是围绕着问题来读。a.故事中出现几个人物?b.分别用“ ”“ ”画出杜处士和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反复读,带上动作、表情读。通过统整,让学生带着简简单单的问题读懂课文。
(四)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当学生读懂古文时,读出感情就容易了。首先,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让学生根据对古文内容的理解来读,教师范读,并告诉学生读出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各有各的节奏,只要能读出来就好。其次,让学生根据古文中人物角色来读出感情,如牧童对这幅画是什么态度,杜处士又是什么态度,让学生带上人物角色的神态、语言、动作、神态来读。最后,想象画面读,让学生想象“尤所爱”还会表现在哪里,同样是笑,牧童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思考能不能换一换。杜处士笑而然之,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让学生边想象边读,就能读出感情来。
二、有目标地讲
这篇古文所在单元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后练习是“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根据这些要求,可把这篇古文的教学目标精准锁定:一是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轴、曝”等字;二是通过多层次反复诵读,抓住描写人物的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三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有了精准目标,教学就不会跑偏。
(一)把故事讲清楚明白
三、四年级,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写清楚、写明白,到了六年级,当学生通过看注释、插图,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读懂课文时,就易把这个小故事讲清楚明白,能根据已有知识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把故事讲生动具体
要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生动具体,有一定的难度,可按如下环节进行:先抽学生讲,讲后让其他学生评一评,有没有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评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除了加上人物细节描写以外,还要加上想象,即加上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时,学生基本能把故事讲生动具体。接着,教师又提问题:“作者苏轼仅仅是想记录这一有趣的故事吗?他最想表达什么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引用古人的话:“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复读这句话,领悟“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的道理,再抽学生讲故事,讲后再评。这样一步一步地指导、读画面、讲评,学生就能生动具体地把这个小故事讲生动具体。
三、有思辨地问
牧童的质疑对吗?戴嵩真的画错了吗?正当学生有“牧童的话是对的,戴嵩画错了”的想法时,开展探究,让学生了解戴嵩,从中提取有关戴嵩的信息:戴嵩,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山川之景,画牛尤为著名。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看了资料,引导学生对牧童的质疑产生想法:这样的画家会画错吗?教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两头牛相斗时,尾巴在什么地方?随即出示斗牛的图片、视频,通过观看,学生有了新发现,各抒己见:有的说“尾搐入两股之间”;有的说“掉尾而斗”;有的说“翘尾而斗”。通过这些资料的学习,教师又问学生:牧童看到的是什么?戴嵩看到的是什么?你认为他们对吗?学生在评价牧童和戴嵩时,慢慢加深对“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