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师
作者: 谢贵冲车走在参观培训的路上,我的神思飞扬。
难得的好天气!连日秋雨绵绵,骤停,转晴,阳光暖暖地打在大地上,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仿佛一双双大手,抚摸着这世界的一切。
一站连着一站,把这一个站一个站连在一起的是路:直道,坦途,曲蹊,坡路,幽径。一站又一站,便是散落在这条路上的颗颗珍珠。客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公路前行,车窗外是迷人的风景,蓝天、绿树、白云,偶有红花掠过眼前,飞鸟划过天际,便觉眼睛一亮、心头一暖。
车内也是迷人的风景,欢声、笑语、歌喉,无不给人带来彻底放松的愉悦。分享、总结、感叹,无不给人以深深的沉思和醍醐灌顶的启迪。这一切,让整个客车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像家一样的温馨。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闪烁的光芒更是停驻心间,挥之不去。
一位朋友分享了我的小诗:所有的黑云/堆满天空/足够压摧/一座城堡//所有的光明/洒落人间/足够洒遍/每个角落//闭上眼/便是黑暗/睁开眼/便是光明//。另一个朋友的发言还延伸理解了“闭上眼/便是黑暗//睁开眼/便是光明”的真意。
在无限感激的同时,也泛起了无限惭愧。睁开眼,清醒着比什么都重要;闭上眼,糊涂着比什么都可怕。这让我想起了早年写过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人生的意义在于——醒着”,这句话和小诗表达的意思庶几相似。没有了活着的躯体,生命失去了意义;没有了醒着的大脑,人生失去了意义。同理,闭上眼睛,盲目地面对一切,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睁开眼睛,瞄准目标,去努力,则可能看到光明的花束。名言“春天里开花,秋天里不一定结果;春天里不开花,秋天里绝不会结果”说的便是此理。
“一看、二听、三记,四忆、五思”的洗礼,让一整天的行程变得充实而饱满。静下心来,泛上心头,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学校真正的血脉有两条,管理是一个学校的静脉,文化则是一个学校的动脉。”没有了管理,学校不能规范地运转,没有了文化,则学校失去了流动的活水。文化,在最初的语境里,“化”是动词,是催生、度化之意,与春风化雨的“化”字同意。“文化”即文能化人,文字、文章、文学是能让一个人的内质潜移默化得到净化和升华。
由此可见,文化它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而且这种教育力量的能量和影响力有时候是巨大的。文化是隐性的,看不见,摸不到,但也可以是显性的,它也会显示在教师的精气神上,出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中,所以我们常常强调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团队凝聚合力还是教师的爱岗敬业,起支撑作用的往往不是管理,而是文化。回到我们参观的三所学校,再回到我们活水乡的各个学校,再回到我们鲁依小学,无不证明了这一法则。特别是我们活水乡的大部分老师,他们扎根高寒山区,兢兢业业工作,无怨无悔奉献,这,固然是为了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所向,蕴藏其间的,还有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深意。也并非像极个别领导所言的那样,单纯的只是为了工资。
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师,做一个让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
记得在一次县上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也有幸被点名上台发言。我讲了三点意见:一是作为语文老师,要阅读。要读三分之一的专业类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要读三分之一的文学类书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时人俊杰的文学著作,均以涉猎为宜,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要读三分之一的杂书、闲书,以增加自己的审美情趣,不至于成为书呆子,成为腐儒。二是作为语文教师,要写。写日记,写下水文,写教育文字,最好能学着搞一点文学创作,学着写点小诗,学着写点小文。三是作为语文老师,读与写要能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结合,建构一座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的桥梁,师生同阅读,同写作,共进步。
采一路丝,织一段练,铺一路锦,且容我像蚕一样,采一路思,织一段恋,铺一路景,一路采,一路织,一路铺,风雨无阻,险难不悔。逼一逼自己,对自己狠一点,也许会看到潜力的生长,会看到蕴藏在心底的某种力量被激发,眼前的天地会变得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