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中求进,用心教“新”
作者: 谭雷瑾本次新修订统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的修订理念是“稳中求进”,是在之前版本基础上的完善和提升,新修订教材不仅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有关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精神,突出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也为更好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主张准备了更宽广的发挥空间。已经投入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明显的变化主要有“我上学了”单元中新增《我爱我们的祖国》一课;汉语拼音由之前的2个单元改为3个单元;调整了每课的“会认字”“会写字”以及各单元的“语文园地”;增加了课文序号,并调整了单元名称,原教材单元有“识字”“课文”之分,新修订教材把“课文”改为“阅读”单元;“口语交际”栏目不再单设并入“语文园地”中。该册教材遵循整套教材的修订理念,但还有基于起始年级特点的独特变化。针对其变化,教师一方面应理解内化稳中求进的修订理念,一方面要应时而变,在教学中用好新教材,更好发挥教材功能。
一、加强主题教育,弘扬时代精神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修订教材加强了主题教育,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加强对国家认同的教育
在“我上学了”单元,第一篇《我是中国人》和新增的《我爱我们的祖国》课文中,引导学生强化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篇课文《我是小学生》引导学生实现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身份认同;本单元最后一篇《我爱学语文》课文引发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本单元暗含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可在“我上学了”单元中多用几个课时,引导并指导刚入学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读书、听故事、写字常规、书写习惯等,把培养学习习惯作为重点,为高年级学习奠基。本单元的学习也对后续的语文学习有导入、指示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科教学逐渐走向学科育人。
(二)凸显时代精神,加强劳动教育
第三单元第八课《zh ch sh r》的音节词语中出现了和劳动相关的内容——小猫擦桌子的图片,学生在用词巩固拼音学习中感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在第七单元第七课《两件宝》一文中,作者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学习、劳动、创造的重要性。以上内容的调整凸显了时代精神,是教材时代进程的表现。
二、降低教材难度,辅助幼小衔接
新教材修订的稳中求进原则,稳是基础,进是目标。从内容来看:放缓了坡度,精简了容量,适度降低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降低拼音学习难度,延长学习时间
1.调整单元设置:拼音单元调整为3个单元共14课,每个单元为4-5课容量,相应增加了一个语文园地,延长了拼音学习时长,放缓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坡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首先,可用好情境插图,引导学生读准拼音的音,记准拼音的形,降低学生的认读难度;其次,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认知,带动认字、学词、读儿歌,通过多元复现相互促进,同时融合识字学习,在识字中加强、巩固拼音的学习;最后,可以根据地区、地域差异,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有计划地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
2.拼音学习线索更为清晰:《y w》单编一课,不仅明确了“y w”的定位,回归隔音字母的属性,还可以利用本课所学巩固更多的两拼音节。
3.调整拼音书写的位置:原教材拼音的书写在一课全部学完以后开展,修订后则学生学完字母和音节之后即刻书写,加强了拼音和书写的融合。
4.增强拼音和识字的融合:在借助拼音识字版块,新修订的教材中适当增强了字、词的学习和使用,让更多的常用字在此版块出现,减少了随文识字量,也能充分利用拼音帮助识字,在识字中巩固学习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学习拼音的乐趣,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5.设置“读一读”栏目:进一步强调了儿歌的功能,在读中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感受儿歌的韵味,旨在让学生在儿歌的学习中复习和巩固所学音节。
(二)精简教材容量,降低课文难度
1.减小教材容量:主要体现是,新修订教材中,识字课文总量较之前减少了2课,阅读课文较之前减少了4课,识字量总的减少20个,由原来的300字减少为280字,知识的复现频率增加等,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2.降低课文难度,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的文章在新修订教材中作了删除,如《项链》《明天要远足》《小蜗牛》等7篇课文,这对减轻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积极的意义。
三、优化层级序列,强化教材规律性
(一)强化识字写字安排的系统性
首先,增加了拼音课文后的音节词语量,出现了更多的常用汉字,把更多的常用汉字安排在此版块,减少了随文识字量,也能充分发挥拼音辅助识字,在识字中巩固学习拼音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学习拼音的乐趣,实现拼音和识字的融合;其次,精心安排字序,梳理了一年级可能出现的合体字,拆解后逐一排查,按照序列来排列,形成了先写独体字再写合体字的书写原则,相应的独体字也会安排在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中,通过识字加油站干预,实现字序的调整,使其编排更具合理性和系统性;最后,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里增加了写字的要求,这个调整贯穿在整个一年级的语文园地版块,目的是减轻每篇课文中随文识字的量。
一年级是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点阶段,也是起步阶段,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一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字形、分析字形,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类、比较、概括、推理等,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能规律性识字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关注生字的构形规律,有聚类识字的意识,通过字、词、句运用等内容来引导学生一类一类地进行生字学习,以此提高识字效率;再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语境中识字,在语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语识写结合;最后合理安排写字教学时间,做到“字不离写”,每节课、每天均安排时间写。
(二)调整语文要素安排,加强要素间的关联和梯度
在本次新修订的教材中,对部分语文要素进行了删减、增补,这样调整的目的是把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调整后像第二、三学段一样有序合理。如,删除了不合适的语文要素:删除了“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学习偏正短语的合理搭配”两个单元要素,第五单元要素调整后含“借助拼音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
新教材对语文要素的调整,增强了要素之间的关联,以“获取信息”要素为例,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就含“初步学习寻找明显的信息”,本单元课文篇幅简短,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一句一句仔细阅读后,问题的答案就是显而易见的。
四、加强内容整合,推进教材适应性
(一)整合语文园地栏目
1.对语文园地部分栏目进行整合:一年级字词梳理是重点,整合了“查字典”“展示台”“我的发现”等与识字高度相关的栏目,在题目设计上更加强调积累和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指向语言文字运用,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2.将口语交际整合到语文园地中,作为一个栏目呈现。
3.紧密联系拼音教学内容,在每个拼音单元学完后的语文园地中设置“用拼音”栏目。
(二)加强单元内部的有机联系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更适合童话故事单元,新修订的教材将此口语交际调整到第七单元,使得口语交际和阅读相结合,与单元内容更有适切性。
(三)加强单元间内容的衔接
三个拼音单元学习完后,在第五单元安排了阅读单元学习,语文要素指向“借助拼音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秋天》的练习调整为“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对比修订前后,因为是拼音学完的第一个单元,所以本单元更强调和拼音单元的衔接,促进阅读能力与拼音学习在单元间的紧密衔接顺畅进阶。一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朗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先读通,再读顺,最后读懂,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朗读,学以致用,实现拼音和阅读的融合,通过朗读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结语
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一年级上册新教材降低难度的同时,加强了单元内容的整体性,加强了各版块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加强了同一目标序列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教师在实际使用中,遵循新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降低一年级学生学习难度的前提下,也要关注好“加强”的版块,科学用好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