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的守望者

作者: 罗洋

昭通市昭阳区城西一百余公里处的炎山镇,是旧时云南出滇入川的重镇,也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和卢汉的故乡。炎山人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民国20年前后,龙卢两大家族就已开办私塾,后来又陆续兴建省立小学、省立师范分校。独特的地理环境,川滇交融的文化积淀,塑造了炎山人敢想敢做,善思善变的品格。一批又一批炎山学子不畏艰苦,刻苦读书,走出大山,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书写着人生奋斗的篇章,昭阳区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杨正聪就是其中一员。

走出炎山的女孩

杨正聪的童年是在做农活与上学这两件事中度过的。

她就读的小学是方圆十公里内唯一一所小学,几间门窗破损的土瓦房,一个坑坑洼洼的泥土篮球场,两根木杆挂个生锈的篮筐就是学校的全部设施。为了照顾家远的同学,学校早上十点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三点半就放学。杨正聪家离学校近,早上都要帮助家里做农活,快上课了才从地里直接去学校上课。放学后,又去做农活。晚上,杨正聪和弟弟妹妹就围在煤油灯下做作业,不识字的母亲和大姐、二姐做着针线活在一旁陪伴。“有时候作业还没有做完,就会打瞌睡,大姐总是会让我到门口‘凉快’几分钟,洗把冷水脸后回来接着做作业。”

回忆起童年时光,杨正聪念念不忘的是对大姐二姐的感激,她说:“两个姐姐在家做农活,苦工分供弟妹们读书,是她们牺牲了自己的前程,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关爱。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想方设法不让她们辍学,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也许正是那时,杨正聪幼小的心灵就萌发了教育的初心。

对于杨正聪来说,故乡是和“贫困”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是她想要逃离的地方。8岁那年的暑假,杨正聪跟随父亲从家里一路爬山走到大山包,又从大山包走到昭通城,整整用了4天时间。城市的繁华和美丽,夜晚街道的明亮和热闹,城市学生的漂亮和帅气给杨正聪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从此,努力学习、勤学苦读成了她最重要的事情。小学升初中时,成绩优秀的杨正聪考入了当时的昭通地区二中,但因为家庭贫困,单靠父亲一个月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无法支撑她到城里就读,只能在离家十六公里的炎山中学读初中。三年苦读后,17岁的她,又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昭阳区教师进修学校读中师。不出意外,毕业后她将在条件更好的地方成为一名教师。

回到炎山的老师

杨正聪就读中师的那段时间,常常回忆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回忆起辍学务农供弟弟妹妹读书的姐姐和山里娃求知的渴望眼神。那个从小想要逃离的故乡,竟然成了她经常魂牵梦萦的地方。1990年毕业时,杨正聪毅然放弃到更好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回到故乡炎山教书,开启了青春年华最可贵的执教岁月。

在炎山工作的5年,杨正聪像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每天除了忙着备课、上课,做各种计划、总结,还细致地关注和帮助每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她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将所教的语文学科成绩提到了全乡第一;她资助因家庭变故而辍学流浪的困难学生重返校园;她了解山区留守学生的困难处境,悉心地照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教会这些孩子积极面对苦难,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和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杨正聪完成了一名小学教师的完美蝶变。她不断地提醒自己:“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就是一个字——‘爱’,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位学生。不管条件有多么艰苦,只要精神不滑坡,工作一样能干出成绩。”正是,这种抱定初心使命、不计辛劳付出的理念,支撑着杨正聪完成了从山区教师、坝区教师到城市教师,以及从普通教师、教研组长、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到校长等多岗位的磨炼。

从“刮泥板”到“全国文明学校”

2009年8月,昭阳区凤凰办事处的学庄小学改建为昭阳区第四小学南校区(后又改建为昭阳区第五小学),时任昭阳四小教务主任的杨正聪成了校长的不二人选。

当时的学庄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在学校门口有一块专用来刮泥巴的铁板,雨天的时候,学生来了都要把脚上的泥巴刮了以后,再进校园。当时的校园环境又脏又乱,学生养成习惯差,累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渴了扭开水龙头张嘴接水喝。加上城市规划重修二环南路,改扩学庄大道,学校几易大门。只好一边搞修建,一边搞教学,环境艰苦,教师理念滞后,工作推进不易。如何把一所城郊接合部的薄弱学校办成一所全区乃至全市的品牌学校?这是横亘在现实面前的第一道坎。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杨正聪没有退缩,她立即着手搭建班子,一边带头深入一线,广泛听取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了解民情、疏通民意;一边积极争取支持,快速推进学校改扩建,还组织老师们对六个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等方面进行摸底检测。然而,当各方情况汇总起来后,最不想面对的事情还是如期而至。破败的校舍,家长的不理解,单科30多的平均分,怀疑观望的情绪……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要破解这些困局,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办学质量。此时此刻,她想到了党组织、想到了党员,决定把优秀的党员教师调到六年级任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老百姓一个最有力的答复。她亲自抓六年级管理工作,每天进入六年级办公室,与党员教师一起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们,鼓励他们在最困难的岗位上,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

在她的组织带领下,全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毕业检测,语文、数学两科总平均分达到173.6分,创造了昭阳教育历史上的奇迹。原先26个教师都不愿意让子女在本校读书,两年后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教师子女全部转到本校来读书了。

从学庄小学到昭阳四小南校区,再到昭阳五小,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初步形成,学校由城郊薄弱学校脱胎换骨,向城市优质名校发展。目前,昭阳五小的招生区域,几乎涵盖了整个昭通城区的三分之一,学校跻身“全国文明学校”,成为昭阳区教育教学改革的领跑者。杨正聪本人也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获得“云南省骨干教师”、省级“优秀辅导教师”、“云南省优秀少先队工作者”等称号。

集团化办学的领头雁

2019年,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兴昭”,昭阳区委、区政府制定“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杨正聪带领班子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打造一校四区的办学新格局。这对于昭阳五小的发展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评估,集团确定了依托校本部,“一个法人、一个办学章程、一套班子、一个思路”的原则,构建了“统一部署,分层实施、彰显特色、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思路,党总支部书记、校长主持集团全面工作,对统一调配集团内各分校的人、财、物,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思想理念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教师管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育人活动统一、考核评估统一),副校长担任分校执行校长,推行高位决策,低重心运行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经过一年的努力,集团内部整体联动提升,校区之间的联系常态化、主动化、紧密化。教研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共享。集团内形成层层带动、整体联动的格局。各分校教学成绩大幅度提升,在昭阳区组织的学业水平检测中,各校区语文、数学平均分都达90分以上。

2021年,一年级共招生35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名,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集团化办学,昭阳五小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分校从一开办,就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就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极大地缓解了择校热问题。

在实现“一校三区”集团化办学的今天,杨正聪更加感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艰巨。她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她说:“再在,昭阳五小集团化办学的组织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发展运行模式还是不太成熟,虽说有了一点成绩,还要在成长中摸索着前进。当昭阳五小的战略性发展、方向、目标由我来确立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带着昭阳五小这个团队朝前奔跑,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