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新课标 试水任务群
作者: 昆明市盘龙区方茹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任务”驱动千层浪,语文航船乘风行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读
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方 茹
一、应时而生
时代的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愈发深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以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观照自己的教师身份,一方面对“怎样培养人”的具体落实要有务实的办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总结多年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就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上一版的学科课标从理念到实施作了完善,引入“学习任务群”。这样的“标新立异”虽然给很多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困惑,但不断尝新、进取,正是对“怎样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的积极回应。
二、“任务”初识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结合教学经验,从这样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下,“学习”课程内容仍然以文本为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能力训练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由学生开展,学习成果最终也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任务”要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主题为引领,创设与任务相关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在任务的驱动下,达成学生语言知识、文学知识的训练以及听说读写分项训练。“群”则由一个任务一个任务串联组成,整合单元目标、内容、情境、方法、资源和评价,不再用知识点来布知识点,不再依据目标单篇单篇灌输,不再以考题为中心一题一题训练,而是打破满堂灌、讲解教学、逐项解释、逐一训练的单项教学模式,将静态的语文知识学习转为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动态学习实践过程。
三、带着目标做任务
按内容整合程度的不同层面,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分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大类,每大类又分别包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落实这6个任务群,应该站在今天的位置,承接对昨天的思索,规划明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以达成目标为立足点推动任务的完成。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是教、学、评一致的语文实践方式,包含了相关联的学习内容、明确的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学情目标;包含着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增进语文能力。其次,学习任务群是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促成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扩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布置一个与主题或课文相关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能思能想、应思应想,综合体现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最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把握任务群的各自特点,并不是非要弄一些与众不同的“新点子”或者让课堂花里胡哨。任务群本身就特点彰明,活动的设计应大致贴近任务群特点,可结合生活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设计,更妥帖、更深入地开展。学习任务群不是简单的生活学习,它以生活逻辑切入,通过实践让学生先学会用,再加以梳理与总结,掌握更有效的学习逻辑,无论是围绕单篇还是多篇设计任务,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活动的实施一定要能让学生把知识“带得走”,激发学生情感价值的生成。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大突破!教学中,不论是一次任务设计的雏形、一次教学的反思、一次案例的分析,还是一堂课的初探、推翻、重构,都应体现任务群意识,扬弃旧有教学思维,回应时代关切,主动投身教育变革,实现师生语文能力的共同提高。
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昆明市盘龙区拓东第二小学 雷 洋
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会书写一些汉字,会说普通话,会与人进行简单交流。为此,不少教师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入手,设计一些“小故事”“小游戏”“小竞赛”以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但这样的形式,更多在于关注教师如何“教”。新课标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更关注学生学习,可以有力改变这一局面。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在一年级的基础上链接了形声字的学习,更进一步探索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习归类识字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学习掌握部首查字法。二年级的学生站在一年级识字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部分识字的方法,如: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语、按偏旁归类识字、按结构归类识字、借助音序查字法识字等。本单元中《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可以借助《场景歌》当中的组文方式,以走进“奇趣自然”的游览形式,“朗读”自然,“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将识字活动融入探秘自然的旅行中。
首先是利用“朗读”自然活动,扫清学生的生字认读障碍;其次在“走进”自然活动中进行语文要素的逐步落实,利用不同的学习任务将梳理方法融在识字写字过程中;最后借助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设计“探索”自然的小检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教、学、评一致,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以学习活动的形式逐步实现。(如图1)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
贯穿主题情境设置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昆明市盘龙区拓东第二小学 刘芳玲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笔者基于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设置“自然的美妙之旅”主题情境,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及语文园地加以整合,从始至终体现“自然的美妙之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题分别是场景、树木、动物、农事,通过分析,均可与自然进行关联。对旅行,学生总体很喜欢,几乎都有旅行的经历。设置这个主题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恰当地使用数量词,了解不同树木的特点、有关动物及认识四季农事,体会自然的丰富美妙。
“自然的美妙之旅”有两个任务,一是“不一样的旅行”,通过“开启美妙之旅、田家游玩”两个活动学习《场景歌》《田家四季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个美妙的场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四季农事的不同。二是“我的识字之旅”,通过“动物归类做朋友、森林王国真奇妙、奇花异草大观园”三个活动,将《拍手歌》《树之歌》《十二月花名歌》结合起来归类识字。在这里,学生通过归类“木字旁、鸟字边、隹字旁和草字头”的生字进行识字学习,并将部首查字法在这个识字过程中教授给学生,及时用部首查字法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
教学中,一开始设置真实的主题情境,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笔者出现脱离了主题情境,单纯进行教学的问题,学生就不像开始那样充满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度降低。对此,笔者复盘反思后认为,设置主题情境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主题,并创设相应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设置任务和活动时,一定要设置切合实际的任务和活动,学生才能在主题情境这个大的框架下,完成相应的真实的任务和活动。每一个任务下的活动,都要紧密联系主题情境,不能与之脱离,否则设置的活动就毫无意义。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以《安徒生童话》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昆明湖小学 李思贤
作为新课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增强语文能力,选取适于使用的书籍,能加速多项能力的提升。《安徒生童话》这本享誉世界的名著,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了全面描写,既能最广泛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学生在阅读故事的时候能不断感受到善良、美好与真诚等品质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我,并获取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具体而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安徒生童话》开展整本书阅读,可以通过导读、推进以及交流三个环节实现。
导读。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应具备个性化的特点,正确导读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安徒生童话》,除传统的朗读、默读以及精读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童话剧或者以故事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如为促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同人物故事线的引导下做出人物应有的行为,从而更加直观体会人物在故事中的情感表达。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复述、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帮助学生针对人物的某一行为进行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进。推进环节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从而实现阅读方法迁移,这一环节主题要明确。首先,《安徒生童话》对主人公的描写通常十分正向,同时也会利用主人公真善美的形象与假恶丑的形象进行对抗,并在最后获得胜利。比如《丑小鸭》的主人公出生后,由于自己与其他小鸭子的长相不同,被当成丑小鸭,在生活中被排挤、嘲笑。被排挤的时候,它选择了逃避,但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展翅高飞。最后,丑小鸭没有放弃,而是奋勇向前,活了下来并且也获得了自己追求的美好生活。在这一故事中,主人公经历磨难,但最终获取了属于自己的美好。针对真善美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对阅读成果进行讨论,回顾故事中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阅读方法迁移。在为学生开展推进环节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假恶丑的表层体会故事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交流。通常情况下,交流环节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主体阅读结束以后开展。这一阶段阅读成果的交流展示包含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举办故事比赛、故事人物讨论会以及优秀读书笔记评价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活动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成果,抓住学生身上的亮点,不遗余力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内心对阅读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意识到整本书阅读中交流的目的之一是确保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一定的阅读成就。比如开展优秀读书笔记评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小组中评选出阅读笔记完成得最认真、最仔细的学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此外,在分享阶段,阅读经验的分享主要体现的是阅读方法,而阅读感受的分享则主要是阅读内容,也就是站在整篇故事的角度来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所以,教师应明确区分阅读经验的分享与阅读感受的分享。对《安徒生童话》的整本书阅读,理解与感受其中不同篇目的具体含义无疑是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不管是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还是对故事内容的探讨,在交流环节中都可以完成。
通过导读、推进以及交流带领并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分析,能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开展质量,为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质量提供切实保障。
“点趣”名著阅读,深化整体意识
——《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案例分析
昆明市盘龙区环城第一小学 张 昳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骑鹅旅行记(节选)》为例,探析落实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语文要素有“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习作目标为“学习写作品梗概”。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与习作目标高度匹配,体现了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整体教学理念。笔者执教的《骑鹅旅行记(节选)》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教学时要注重“点趣”——引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强烈兴趣,让整体意识贯穿教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