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措并举,创造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
作者: 王瑞娜积极向上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劳动的收获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各个方面都还不够成熟,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结合校园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劳动活动,让学生们动起手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学生劳动能力缺失,指导实践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劳动教育这一课程存在观念薄弱、实施缺乏计划性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三“无”:
一是无“识”,劳动教育意识缺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自己的劳动教育意识始终不强,生活劳动技能掌握不到位。
二是无“趣”,劳动实践兴趣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劳动兴趣,甚至歧视劳动,消极对待劳动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原因在于他们的内驱力不足,无法驱动学生主动进行校园或家庭劳动。
三是无“方”,劳动技能指导缺失。对学生而言,动手劳动看似简单,但从活动中反思,总结出经验,进而提升劳动技能就十分困难。教师、家长作为帮助者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放弃劳动教育,没有成为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者和指导者。
二、劳动教育意义重大,载体创新价值独特
劳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要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在身体力行中扭转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态度,能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的意义,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学校应以“劳动教育即生活”为切入点,开展各类特色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使学生从以前回避劳动的行为转变为主动寻求劳动机会,对劳动不再退避三舍。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指导,要提高家校合作、指导的融合度,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习得技能,反思经验,逐渐提高劳动能力。
三、载体创新三阶并举,劳动教育润物无声
建立“具身体验区”,就是给孩子一个贴近生活且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让孩子能身处具体的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不同的劳动活动,在特定情境下形成对劳动活动的认知与感悟。如何在校园、家庭中建立使用“具身体验区”,给学生提供劳动载体是笔者研究的方向。
1.“三梯”渗透——唤醒劳动意识
学生在学校的“方寸书桌”“廊式田园”和家庭的“亲子厨房”开展收纳、种植以及烹饪活动,将劳动活动融入综合实践。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三个“阶梯”,逐步渗透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责任感。
第一个“阶梯”,要想开展劳动活动,就要先充分地了解劳动的内容及步骤,例如种植活动时要了解植物的种植需求和注意事项。这是“具身体验区”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为了提高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为了满足学生随时查阅资料的需求,我校在综合楼、班级教室、楼梯转角等位置都设置了“图书角”,放置了关于劳动方法、植物种植、烹饪等方面的书籍,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查阅资料。
第二个“阶梯”,教师与家长联系,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去图书馆借阅或购买相关书籍。从大范围的网格式搜索,例如书籍目录搜索、网络关键词搜索等,到有针对性的信息获取,再到多样化的记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不同体验区中劳动活动的步骤和注意内容,也在无形之中使学生的阅读、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个“阶梯”,通过前期的信息搜集与记录,学生对不同体验区的劳动活动有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为了将学生所获得信息效果最大化,教师将学生的记录结果张贴在班级走廊、班级墙报,供学生共享学习。在交流与分享中,让信息流动起来,让劳动知识传播起来。
2.“三育”践行——体验劳动乐趣
学生在劳动活动中通过竞赛、种植和烹饪等活动体验劳动乐趣,感受劳动奉献的成就,探究实践能力得到发展,热爱劳动的动力得到提升。笔者就三个不同的“具身体验区”展开介绍。
在教室中,书桌是孩子们学习的战场,书桌的整洁度也往往映射出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常规习惯。有的孩子一下课就离开座位,极少整理桌面上的课本,有的孩子把抽屉当作垃圾桶,常常将教师下发的习题随手一塞。针对此类行为,笔者设立了“方寸书桌”体验区,让学生在体验中分类、整理个人的书桌,在细心收纳中爱上劳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的种类或形状大小制作思维导图,明确书本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型排放。例如课本大小相似,放置在一起;试卷则叠起来放进不同的文件夹;最后再把书本整齐叠放进抽屉。上课时,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快速地拿出书本。不仅是书本,其他的学习用品也要分类收纳,让“方寸书桌”发挥最大的作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持续的动力支持。在“方寸书桌”体验区中,孩子的收纳整理能力有否进步,则要在竞赛中来展现。孩子在竞赛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感受到收纳的乐趣,调动起劳动的热情,潜移默化地推动孩子关注书桌收纳,关注日常的教室劳动。
教室外的走廊是学生下课玩耍的主要区域,学生最爱停留和打闹。由于走廊较窄,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我校在走廊设置了“廊式田园”,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在走廊打闹带来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学会照顾花草,产生同情心,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劳动技能。首先,让孩子挑选喜爱的植物,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查找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方法等信息,再通过绘画等方式记录下来。然后由老师引导传授种植技能,制定计划,安排任务,在走廊摆放盆栽,设置照料区域,划分班级和个人养护责任,让学生自己动手照料花草,定期带领学生观察花草长势,写下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在学期末由学生将自己照料的花草带回家继续照料,鼓励学生在家也按时完成任务,细心照料花草。通过建立“廊式田园”,不但增加了校园的靓丽景色,还解决了安全问题,同时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认真观察变化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家长的陪伴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我校联系家长利用周末建立“亲子厨房”,鼓励学生从家长手中接过厨具,自己做饭,给家长品尝。一方面培养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劳动技能。利用视频记录、品尝评价和带到校园互相鉴赏等方式,让学生对做饭技能产生兴趣。教师加以引导鼓励,与家长一起为学生颁发“做饭小能手”徽章,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真实体验劳动所带来的感受,如身体的舒展与劳累、心情的愉悦与疲惫;真切知晓关于劳动知识,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知行合一,从心底认可劳动的价值,深刻理解爱劳动是美德,并付诸实践。
3.“三享”辐射——扩大劳动效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具身体验区”活动中学生会有很多劳动成果,包括收纳的方法总结,植物的生长日记,烹饪的过程记录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成果。展示成果是对孩子付出的最大肯定,同时还吸引更多孩子的目光,成为大家学习和模仿的范本。
如:我班学生在“方寸书桌”活动中总结了许多收纳整理的优秀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将习得的经验编辑成分享书,再配上学生竞赛时的照片,形成“方寸书桌使用说明书”,在校园内传阅,带动其他年级孩子整理与收纳书桌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行动起来。
四、三区育人共助花开,创新途径再接再厉
“具身体验区”系列活动创新了劳动教育的载体,“方寸书桌”“廊式田园”和“亲子厨房”对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有特色的劳动体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劳动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更让劳动教育在学生的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
1.激荡意识,让劳动教育有归属
生活即是教育,劳动活动应紧扣生活主题,从学生生活出发,多种形式展开教育,转变学生对劳动的消极观念,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只有在思想上向往劳动,才能在身体上热爱劳动。
2.丰富活动,让劳动载体有创新
“具身体验区”系列活动的实施,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充实了劳动教育的生活载体。劳动教育绝不是所谓的嘴上说说,笔头记记而已,更多地需要我们把劳动教育理论与具体生活实践相联系,教师要学会“接地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载体,优化实施路径,让学生始终保持高热情、高参与度。
3.共享收获,让劳动成果有回音
参与劳动活动的孩子们也可以成为其他孩子的老师,汇集整理后的劳动成果,可以成为其他班级的宣传、学习资料,这样就可以营造热烈的劳动氛围,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让劳动成果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