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汉姆’真不简单!”

作者: 和志坚

“这‘汉姆’真不简单!”0

鲁迅先生说:“人生不在于拼凑,而在创造,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作为一名民转公的乡村教师,李启玲老师不愧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优秀青年。在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了31个春秋的她,用一颗赤诚的心谱写了一曲乡村教师的青春赞歌!她就像一颗灿烂的希望之星升起在沧江峡谷的上空,照亮了高山峡谷,照亮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希望!

情系教育 千里姻缘改变人生路

31年前,高考落榜的李启玲跟随从部队复员的未婚夫从四川泸县来到了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的附近村。附近村是一个白族(拉马人)聚居的小山村。这里山高谷深,生产方式单一,交通不便,生活极为贫困。李启玲看到村里一个个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衣不蔽体地与牛羊为伴,像一只只灵动而又沮丧、顽皮而又迷茫的小泥猴整天在山上嬉耍打闹后心痛不已。

早在泸州与服役的未婚夫相识时,李启玲就告诉未婚夫她从小就喜欢当老师,高考时她报考了重庆师范学院,可惜因几分之差落榜了。“你那么喜欢教书,就到我们那里去当老师吧!我们那里的孩子没人教,最缺老师了!”半因对未婚夫深厚的感情,半因对当老师的执念,她瞒着父母,偷偷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澜沧江峡谷。

也许是命中注定,她就此走上了一条既艰辛曲折又幸福踏实的从教之路。1992年9月,石登学区要恢复几个教学点,因师资紧缺公开向社会招聘一批代课教师。经过考核,李启玲凭着过硬的高中学历和学识,被聘为松林头小学的代课老师。

举步维艰 功夫不负有心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松林头小学实际上是一个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原来的代课老师离开后学校就停办了。刚上任的李启玲集校长、教导、总务、教师职责于一身,摆在了她面前的是一个又一个困难。

一间破旧的土木房、几套破烂课桌凳、两块油漆斑驳的简易黑板就是松林头小学的全部“家当”。面对困难,李启玲没有退缩,她从自家建房用材中挤出瓦片和木板,让丈夫把教室进行了修补,找来木匠把课桌凳、门窗和黑板进行了加固和翻新……松林头小学因李启玲的到来复学了!

20世纪90年代的山区乡民教育意识还相当淡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村民宁愿让孩子放牛也不愿意送孩子上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非常低。为了能让孩子们上学,李启玲挨家挨户地动员适龄儿童入学,苦口婆心地做了很多工作,但开学时学校只来了4个一年级的新生和3个二年级的学生——整个学校只有7名学生!残酷的现实让李启玲彻夜难眠,她苦苦思索着“症结”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她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山里的少数民族家长对她这个不懂“拉马”语的“四川妹”还心存疑虑。一个外来的汉人能教自己的孩子吗?找到了“症结”就要寻求治病的“良药”,7名学生由此成了她的拉马语老师。她一有空就学就问,反复记、反复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顽强不息的学习意志,不到一年的时间,李启玲竟然做到了能用拉马语熟练地和孩子、村民交流,从此扫清了“双语教学”的障碍,赢得了全村人的赞许、敬佩!

早晨,孩子们在李启玲“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口令中在校园的土场上晨跑、做操;午间,李启玲给孩子们讲故事,跟孩子们一起跳皮筋、捉迷藏;下午,李启玲教孩子们跳舞、打篮球,带领孩子们打扫校园。李启玲每周的课表都排得满满当当,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劳动、活动等课程无一落下。周一和周五,她带着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降国旗仪式,嘹亮的国歌声在山里回荡……她像一个“娃娃头”,一位辛勤耕耘的农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一颗童真的心和慈母般的爱,呵护着大山里的孩子们!

严谨的作息,井然的秩序;琅琅的读书声,愉悦的校园生活……李启玲把松林头小学办得有声有色,引来了家长的驻足倾听、村民的好奇围观。渐渐地,有的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有的放牛娃不愿去放牛跟父母哭喊着“我要读书”……松林头小学成了村里最吸引人、最令孩子们向往的地方。第二年,学校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人,学生们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汉族老师”。

在松林头小学这个艰苦而温馨的代课教师岗位上,李启玲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1997年,李启玲参加了怒江州“民转公”的教师考试,以全州第一名的好成绩转为公办教师。

勇挑重担 巾帼不让须眉

1998年,李启玲调入谷川完小任教。她几年如一日,以校为家,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茅。2001年,30岁出头的她被石登学区任命为谷川完小校长,成为石登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小学女校长。

谷川村委会是石登乡地域分布最广的一个村,有13个村民小组,2600多人口,主要聚居着白族、彝族、傈僳族3种少数民族。谷川完小是谷川村唯一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下辖5个教学点,生源辐射整个谷川村,在校生最多时有250多人。李启玲上任时,谷川完小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周边村民的禽畜进出校园如入“无人之境”;学校也没有食堂,100多名住校生自带口粮、自己生火做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校舍老旧,安全隐患到处都是;民办代课教师多,教学质量不高……对于她的上任,乡亲们乃至同事们都心存疑虑:一个“女人家”能胜任全村教育的“当家人”吗?面对种种困难和群众疑虑的目光,李启玲没有叫苦,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挑起了校长的重担。

深思熟虑后,她适时召开全校教师会议,邀请村干部参加,深入分析了谷川完小的工作形势,总结了学校办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了学校的管理工作,虚心听取村干部和教职工的意见及建议。针对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在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她发起成立了由村支书为组长,校长和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的“谷川村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分片分组包干,挨家挨户地开展宣传动员、说服劝返工作;针对校舍危旧、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她通过村干部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积极投工献料维修加固校舍,力所能及地排除校舍安全隐患;针对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维护校园难的问题,她动员师生自己动手,用家长捐献的木材搭建了校门,用木柴藤条和篾竹荆棘筑起了校园“围墙”;针对校舍不足、师生住宿拥挤的问题,她争取到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将旧粮店房舍腾出让学校使用;针对学校管理松懈、教学质量不高、群众意见大的问题,她带领全校教师梳理办学思路,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管理出成效”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办学进程中,李启玲坚持以德育为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拓宽全员育人、班级育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家庭育人渠道;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诚信和亲情教育、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和环保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礼仪、卫生、诚信、勤俭、好学、健体”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她坚持向管理要质量,不断建章立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积极营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师生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狠抓教育教学常规、学生一日常规和学校安全管理,因地制宜地加强校园文化、绿化、净化、美化、亮(量)化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她坚持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听课评课、课堂量化、教学竞赛等教研教学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努力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水平。她坚持开辟“第二课堂”,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她坚持每月一次深入辖区教学点指导检查工作,与村组干部共谋学校发展,和一线教师共研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她坚持把学校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以爱心理念引导师生成长、以创新观念引导科学管理、以实干精神引导责任担当。她坚持以校为家,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十年的校长经历让李启玲成为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一路“披荆斩棘”。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管理迈入了规范化、精细化、实效化的轨道,全村教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1999年、2005年,谷川完小先后实现了“普六”“普九”目标,2010年通过了“两基”国检。2007、2008年,谷川完小连续两年被评为“石登乡教育改革与发展先进学校”,2009年荣获“石登乡中心校教育工作责任目标综合考评第一名”,全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此走出了“低谷”。2009年,谷川完小成功开办寄宿制学生食堂,让住校生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小炊锅”时代……熟悉李启玲的人都知道,这是她历经艰辛坎坷、亲力亲为的结果,是她团结带领教职工、紧密依靠村组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结果,更是她义无反顾、奋勇当先、一往无前的结果!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高昂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教职工的信任和谷川村干部群众“这‘汉姆’(汉族女人)真不简单!”的高度赞誉。

2019年9月,因工作需要李启玲被调到石登乡中心完小任教,继续闪耀在沧江峡谷上空,为大山深处的孩子照亮追求幸福人生的旅程!李启玲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同事、感化着学生、感动着谷川村的人民群众。2014年的一天,到谷川村调研教育工作的县长听说她的事迹后,激动地拉着她的手,与她促膝长谈,称赞她是“最美乡村教师”“最辣四川妹子”。

31年来,李启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践行着一位人民教师的本分。有人问:“李老师,你几十年守在大山里值吗?”李启玲说:“当有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当有学生学成后回到大山与我并肩作战,当山区因为更多孩子受到教育而慢慢变得富足后,我知道我当初的愿望实现了!我心满意足,无怨无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