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理解中体会伟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 杨保鸿

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壮烈牺牲,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爱子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为落实本单元人文主题“责任”与“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语文要素,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毛主席和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突破课文时代距离学生久远的难点,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再让学生勾画课文中描写毛主席的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品读,边读边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悟伟人的精神品质;并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升华课文主题,熏陶学生的情感,凸显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观察图片。出示毛主席的照片,请说一说照片上的人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谈话揭题。同学们,在人民群众眼里,毛主席是一代伟人,是英雄。然而,他毕竟也是一个常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去感受毛主席不一般的伟人风采和常人情怀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文字不是无情物,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读课题更应该读出感情来。(学生再次读课题)同学们,这篇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你收集到了哪些资料?(指名让学生交流)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忠骨:忠臣的遗体,这里指毛岸英的遗体。题目意思:只要是有树木的山上都可以埋毛岸英的遗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认识伟人,并通过交流毛主席的相关资料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交流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资料,采用读题、释题等学习方式,既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拼音读一读,思考:课文的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指名让学生认读、齐读。

彭德怀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尊重 特殊 踌躇 黯然 签字 革 瑞 搞

(“彭”是后鼻音,“赴”的正确读音是“fù”,“损、尊”是平舌音,“殊、踌躇”是翘舌音,“锻炼、眷、黯、签”是前鼻音)

3.回答问题。课文的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收到电报。艰难抉择)

4.概括内容。师生合作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试着用串联法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闻噩耗——做抉择——写批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准课文里的生字词,既突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又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先让学生归纳课文每部分的内容,再让学生用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教给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标注内容。毛主席共收到几封电报?每封电报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用小括号标注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交流互动。(毛主席共收到三封电报。第一封电报的内容是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第二封电报的内容是志愿军司令部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的内容是朝鲜方面向毛主席表示慰问,要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3.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批注感受,然后在小组讨论中交流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和深受感动的原因。出示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说出读着句子想到什么和受感动的原因;②分工合作、表达清楚、简明扼要;③按课文的行文顺序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交流不同的思想方法,归纳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确定组内展示交流的内容。

4.汇报展示。通过展示交流,体悟伟人的情感与品质。

预设交流点一:

课文第4自然段“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这两句话抓住了毛主席的什么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动作描写。可以从“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热了几次”这些关键词句体会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毛主席为什么会如此的悲痛?毛主席承受的可是丧子之痛,而且是在接连失去了五个亲人之后。同学们,对于毛主席来说,这样悲痛的经历不止这一次。课件出示:

在毛主席36岁的时候,他的小妹毛泽莲,在掩护战友撤退时被敌人杀害;仅仅一年之后,他挚爱的妻子杨开慧从事地下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这一年毛主席才37岁;5年后的1935年,毛主席42岁时,他最小的弟弟毛泽覃在瑞金作战中壮烈牺牲;在毛主席年过半百的1943年,他最亲的大弟弟毛泽民在新疆被敌人杀害;在他的53岁的时候,他视如己出、年仅19岁的侄子毛楚雄,在随部队打游击时又壮烈牺牲。

(3)同学们,加上毛主席心爱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牺牲,毛主席一家共有6位至亲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4)带着悲痛的心情朗读这两句话。

预设交流点二:

课文第4自然段“那一次次的分离……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这几句话抓住了毛主席的什么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此时的毛主席心里会想些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这几句话。(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预设交流点三:

课文第7自然段“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这句话抓住了毛主席的什么来描写?“眷恋”的意思是什么?(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眷恋”的意思是毛主席对毛岸英深切地留恋)

(2)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毛主席此时内心的挣扎)

(3)同学们,在生活中,毛主席是一个平凡人,老师认为是可以见见毛岸英的遗体,因为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彭总发来电报,请求破格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作为国家的主席,他完全可以这样做呀!对不对?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出示:“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学生齐读)

预设交流点四:

课文第8自然段“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1)请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踌躇”和“黯然”的意思?(犹豫不决。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2)这段话抓住了毛主席的什么来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

5.回答问题。同学们,毛泽东的主席的身份和父亲的身份,让他很难做出决定,但他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把毛岸英葬在朝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6.谈理解。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7.升华情感。这时,老师想起毛主席16岁离开家乡时,写给父亲的那两句诗,(出示不同的诗,学生齐读。“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组不同的诗虽然相隔37年写出,但却都表达了毛主席伟大的胸怀。他少年立志,终其一生不更改,即使自己九死一生,即使失去6位至亲,即使内心悲痛不已,他心里想到的始终是人民,难道这不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吗?

8.观看视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吧!(播放毛主席惊悉毛岸英牺牲噩耗的视频)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小组间的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理解不了的重点问题,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紧扣内容,适时练笔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作者采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毛主席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了他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写作特点,作者就是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成功地带领大家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作者真厉害,不过,我觉得更绝的是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透过这句话,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主席内心的悲痛、矛盾与挣扎。同学们,透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请你用上这篇课文中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交流评价。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写”挤进阅读教学中。本环节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想象并描写毛主席一整夜的内心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运用写作方法的能力。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同学们,毛主席的这一夜可能有各种想法和做法,大家写得很好。可你们知道吗?毛主席有一个小秘密却隐藏了26年。(出示毛岸英遗物资料)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虽然他心里悲痛万分,但为了大爱,为了更多的家庭,他毅然同意把自己的爱子葬在朝鲜,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呀!然而,此刻我更愿意称呼他为父亲,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虽贵为领袖,受世人崇敬,但是当他失去最爱的儿子时,同样也会泪水涟涟。让我们记住这位有伟人胸怀的领袖,记住这位有常人情怀的父亲。

2.推荐阅读。课后,请同学们查找有关毛主席的书籍或文章读一读,去深入地了解我们的革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

设计意图:用简短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与毛主席有关的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伟人的精神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