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兴趣,让学校成为成长乐园
作者: 田方用教育家海华德认为:“兴趣是教育中最伟大的词汇。”我国孔子也早就提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兴趣学习主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主动去做的,做完有一种内在的满足感或者成就感,这样的学习自然高效。所以,教师要发现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的兴趣变成一种习惯。
一、发现学生的兴趣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任何孩子都有各种兴趣,但是家长和老师并不一定能发现。有许多孩子想学钢琴,学一段时间后,又想学古筝,学了一段时间后,听他人说音乐伴奏还是要用钢琴,后面又改学钢琴,再后来又想学唱歌……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原因就在于孩子不明确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
我女儿在小学一至四年级的时候,报了很多种兴趣班,有中国舞、小小主持人、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绘本阅读、游泳,等等。孩子很累,效果也不好,尤其是中国舞,她学了两年,表演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动作不规范,身体不柔软,表情动作生硬,跳起舞来感觉很是别扭,不适合跳舞。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女儿有一个特点,她比其他小孩子安静,能够静下心来,所以她的书法和绘画学得非常好。她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缓慢落笔,写出来的字结构和空间架构很协调,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我女儿的书法训练变成了一种好习惯。现在她们班的黑板报、墙上贴的各种字,都是她撰写的。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课程选择。我校除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资源,开设了43门选修课,包括体质健康类、艺术审美类、科技创新类、文化素养类、心理疏导类、民族特色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要上的选修课,并不是彻底放任不管。比如曾经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选择上篮球选修课,但是后面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他其实不适合篮球课程,他身体僵硬、不灵活,只是比较听教练的话。后面经老师开导和建议,改报了国旗班。他很适合国旗班,他的动作和姿势严格按照教练的要求来训练,升旗时候走出了军人的风采,他也感觉到很自豪,还不断地给其他同学讲解动作的规范要领。他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思维和情感交流。
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是短暂的,主要是因为影响因素很多。有的学生喜欢篮球,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玩伴喜欢打篮球;有的学生喜欢种植,可能是喜欢劳动与技术课老师;有的学生喜欢科技小制作,可能是因为某一档电视节目……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可能因为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原因就喜欢上某一门选修课,但是这种兴趣可能是短暂的,很快就随风而逝,教师要帮助他们观察分析,给出合适的指导。
二、坚持会让兴趣更持久,形成好习惯
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方法的指导,让兴趣更持久。我们学校有一个男生选择了一门叫《数学与生活》的选修课,他很喜欢这门选修课,因为他思维开阔,总是会有一些解答的灵感,比别人更快地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演化和推理过程是该生的短板。该课程的老师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上讲台,在黑板上边讲解边板书,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后来老师直接把选修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发给他,让他查资料、准备问题的答案。为了上讲台的时候讲得顺畅,他的解答过程写得很详细,过程逻辑还做了标识,俨然一位“小老师”模样。这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数学的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这就是兴趣再加坚持的魅力。激励学生、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努力是教师的职责,是学校变成学生成长乐园的关键。通过努力,让学生的兴趣变成志趣,志趣变成雅趣,并跟随终身、陪伴终身。
兴趣和努力,相辅相成,越有兴趣越努力,越努力也会越有兴趣。兴趣是努力的方向,努力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只有兴趣,缺乏努力,兴趣可能是暂时的;毫无兴趣的努力,又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智力的浪费。所以,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