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今年云南39.5万名考生参加高考

6月5日,记者从云南省招生考试院获悉,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39.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生35.5万人(文史16万人、理工19.5万人),“三校生”4万人。全省共设128个考区,254个考点,1.15万间标准化考场。

此前已完成英语科目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艺术类专业统考、体育类专业统考、高职单招等4项高考专项考试,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录取5.6万人。

据介绍,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紧紧围绕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重点抓好组织领导、考务管理、考风考纪、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成立高考指挥部,下设安全保卫、应急处置等工作组,开展“高考护航”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省—州市—县区—考点“四级”考务培训,针对主考、司铃、视频监考、智能安检门等关键岗位开展分类培训,组织全体考务人员参加教育部网络考务培训,考试期间,通过实地巡视检查和网络视频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保证考试组织安全有序。今年考试全部在标准化考场进行,强化智能安检门+人工安检的“双安检”模式,试点实施考场实时智能巡考、考后视频智能分析等新举措,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考试违规和异常行为,坚决维护考试公平公正。此外,各考点均设置独立安检区,对3次通过智能安检门仍引发报警的考生,安排在独立安检区进行重点检查。(来源:云新闻)

规范管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要求重点规范整治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师德师风失范等三方面问题,明确了严禁出现反党反社会主义、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等错误言行,严禁校园内发生学生欺凌行为等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十二条负面清单,全面规范基础教育领域办学行为。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底线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规范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但个别地方和学校仍然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本次通知明确的整治重点和负面清单,不是新政策、新规定,而是对于基础教育坚守底线红线要求的重申,覆盖学校办学治校各方面,有助于筑牢制度堤坝,推动办学治校明底线、守规则,增强基础教育战线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矩意识。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学校、家长和社会共抓规范管理的浓厚氛围。从“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看,既明确了有关部门和学校的主体责任,也提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监督曝光机制等,广泛动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校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开展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周密安排部署、加强正面宣传,同时需要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校家社合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好基础教育。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建立起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年”虽然是全国范围的年度重要行动,但并非单纯的年度性工作,应该以阶段性行动为契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规范办学的内在自觉,把“规范管理年”行动成果,转化为教育系统和广大中小学依法管理、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整体上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进而让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每一位少年儿童。(来源:新华社)

最高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理念,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

意见共计42条,分别从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推动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实质化等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意见提出,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准确把握和判断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导致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等,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对于主观恶性深、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特别是屡教不改的,绝不姑息纵容,坚决依法惩治,确保司法公正。

意见指出,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坚持“寓教于审”,根据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和犯罪行为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庭教育,剖析引发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和教训,引导未成年被告人正确认识法庭审判的严肃性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促其改过自新。(来源:《中国教育报》)

“双名计划”再培养三百优秀教师校长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新一期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4—2027),在2022年“双名计划”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造就更多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双名计划”培养对象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和党组织书记、校(园)长,以及教师发展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并指导一线实践的教研员。今年计划依托培养基地,对入选的300名左右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进行为期三年的集中培养。同时新增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作为“双名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基地,承担培养任务,累计培养基地已达32家。

新一期“双名计划”将积极推进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探索名师名校长培养和引领带动机制,推动名师名校长与区域内骨干教师校长团队合作、共同发展,带动区域内教师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将承担教育帮扶任务作为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立实践点,通过驻校支教、线上联合教研、课题共研等方式,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将数字化融入名师名校长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名师名校长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培养。(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稳步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稳步提升,但信息辨析和批判能力、网络规范认知能力等仍有待提高。

自2017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已进行4次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此次调查覆盖了31个省区市,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对比最近3次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正稳步提升,但东中西部青少年、城乡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存在一定差距。”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表示,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略高于及格线,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安全行为与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升;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总体有所提升,但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能力较差。在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维度的不同方面,我国青少年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网络暴力认知能力得分最高,网络规范认知能力得分较低。“这说明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社交责任感和判断力,但仍需加强对网络规范的认知。”方增泉说。

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社区等各类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中负有重要责任。此次调查发现,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对于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有积极效果,而青少年与父母关系越亲密,其网络素养一般来说越高。“因此,我们建议要特别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合作机制的建立。”方增泉说。(来源:《科技日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