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认同
作者: 龙德芳最近偶然看到一段街头有奖问答采访的视频,主持人随机采访一位打扮俏丽的青春女孩。主持人:“你好!有奖竞答,我国的国歌是什么?”女孩:“不知道。”主持人:“那我给你换一个吧,我国的全称叫什么?”女孩:“叫什么,全称?不知道。”主持人:“那我再给你换一个吧,我国的建军节是哪一天?”女孩也答不上来。主持人:“国庆节是哪一天?”女孩还是答不上来:“不好意思啊。”主持人:“我国的国旗叫什么名字?”女孩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好意思,这个我也不知道。”
视频看完后心情复杂,无言以对,无法想象,无比悲哀,甚至有些惶恐。这熊孩子是哪里来的?不到两分钟的采访,每个问题都无一例外地触及她的知识盲点?尽管女孩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没有回答正确任何一个问题,但她给人的印象还算彬彬有礼,很难说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最起码也是高中毕业的样子。那么,难道学校每周举行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她都处在灵魂出窍状态?
这就难怪有这些网络评论——我在想她是中国人吗?如果是,她又怎么笑得出来?她是中国人,我相信这一点,她只是需要学习;对一位中国人来说,这些问题确实并不困难;我不相信有中国人不知道这些常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都应该深深铭记的基本常识!如果你问她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以及什么节男朋友必须给她买礼物,她大概率会如数家珍;我希望这次采访只是一场剧本演绎。可是,如果连国歌、国旗等基本知识都一无所知,又怎能说自己是中国人,而且是现代中国人呢?
毛主席早就说过:“仗我们是不怕打的,帝国主义想要‘和平演变’我们这一代人也难;可下一代、再下一代就不好讲了。”“中国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英国人说‘爵位不佐三代’;到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情形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啊?”
我们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恐怕还是有必要时常带领学生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每个人,并非完全孤立的个体,少不了身处其中的集体,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每个人,是现时的,也是历史的,正如邓景生作词、周华健作曲、成龙演唱的《我是谁》所唱:“浩瀚大地,谁人没有过去?这天边海角,有过谁和谁,问问烈日,谁成就我过去?”而马克思所言就更加准确而深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和文化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通过与历史积淀、文化浸润和他人映照的互动来构建和维持自我——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自然带着中国胃,也必然散发出中国味。如此,我们所要的在乎和努力,就不仅仅是熟知国歌、国旗等基本知识这么简单了。
自我真正的自信和自豪是由内而外,对中华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而非简单的民族情绪。有人去了大英博物馆后发现,自己被震撼了,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乾隆皇帝“挚爱”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他表示,既自豪,又眼里噙满泪水。我们中国人,真的了解自己的历史吗?一个让西方垂涎欲滴的历史,却被自己人忽略、扭曲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会知道秉性如何、禀赋如何,能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要往哪里去呢?人类的进化需要智慧和时间的积累,而我们中国人的自信,完全可以植根于这灿烂的文明,守着祖先留下的土地和文脉,把我们的基因传承下去,有赖于持之以恒的坚持。
在南开大学1935年的新学年“始业式”上,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局,张伯苓校长发出了“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永不过时,常问常新。因此,2021年最新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安排课文《我是中国人》,其出发点恐怕也在于薪火相传,只要是上过学的孩子,面对国歌、国旗等等这些基本常识的提问,就不至于还是一问三不知了吧。
自我概念的建构与身份认同,需要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以及认知的升级。自我超越,只有通过扎根历史、文化熏陶与精神武装,才可以突破生理与心理的局限,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发现意义。所以,即使身为引领后生的普通教师,也不要轻视每个人自己的力量,不要看别人怎么搞,搞什么,只管自己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火把,去点亮立足中国大地的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