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与目标设计探析

作者: 张雨欣

阅读是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积累好词佳句,了解基本语法知识,逐渐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理所当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而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离不开文本解读。作为知识、鉴赏和逻辑思辨等能力的综合体现,文本解读在教学中的价值不仅在于师生自身对文本的品味涵泳,而且在于师生通过探寻文本承载的文化和非文化,展开的有价值的“对话”。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阐述和学习成果的预设,既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方向,又是教学实践的评价依据,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关联,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文本”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复杂概念,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对文本内涵的阐述各不相同。《现代汉语词典》将“文本”解释为:“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而在童庆炳的《文学理论》中,“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本文中的“文本”特指用于语文教学的教育文本,即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选文。由于选入教材的文章主要被用于教学,所以选文已不再是某位具体作家自由创造而成的文本,而是结合国家意识形态、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社会需要等因素被加工后的结果。

语文教学不能缺少文本,也不能缺少文本解读。本文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师生通过探寻文本中蕴藏的文化与非文化,在获得有价值的“对话”的同时实现文本育人的终极价值。简言之,本文的“解读”是指区别于个性解读的教学解读。二者的不同一方面表现在解读的主体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解读目的上。作为强调别具一格的个性解读往往以个人为主体,探寻文本的原生价值,从中得出新颖、极具个性的见解,以达到研究、消遣等不同的目的。而教学解读通常由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环境等多方参与,是一个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寻求文本意义的过程。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尽管教学解读也会对作品的原生价值进行探讨,但较个性解读来说,教学解读更强调对教学价值的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解读文本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将从文本的文体、词句以及作者等几方面谈一谈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关注文体,把握文本的特点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是指“适合一定内容、对象和交际场合,对结构、语言和篇幅都有一定要求,比较稳定的文章样式”。关于文体的分类,由于划分依据的不同,文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裁。目前,语文教学涉及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报告文学、传记、新闻和演讲词等多种体裁。概括来说,语文文本主要包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言文本三大类。

文体是文本解读时不容忽视的部分。由于话语系统的结构形式的不同,每一种文体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不同的文体的解读方式、解读程度等各有不同。另外,每一篇选文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解读出文本的独特价值不仅避免千篇一面,而且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正因如此,教师解读文本时既要关注文体,又要把握文本的独特性。

(二)品词析句,感受文字的温度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而,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而文本解读也不能忽略对字、词、句的品味与分析。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解读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自然也包括其中的关键词句。而解读文本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认真阅读书面形式的词句,从字里行间中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理解。师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领会语言丰富的内涵,还能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出自名家之手,经过反复锤炼,文章具有言简意深的特点。其中的关键词句品味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师生解读文本不必字字琢磨、句句推敲,选择凝聚作者艺术匠心的关键词句品味,在捕捉文本传达出的文化脉搏,历史幽香,真挚感情的同时感受文字的力度与温度。

(三)知人论世,体会文本的厚度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方法。“知人”即了解和研究作者,研究的内容包括他的生活经历、风格流派、艺术素养等;“论世”即掌握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这包括社会风貌、文化氛围、文化传统等。当然,“知人”与“论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既要研究作者,又要了解社会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通过多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社会影响等,从而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也能感受出文本的“厚度”。由于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的目的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适时适度尤为重要。适时适度地“知人论世”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解读文本、更好地设计教学。

二、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指导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解读文本和制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毫无关联、孤立存在的,相反,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文本解读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相较于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来说,教学目标是具体的、最贴近教学实践的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中发挥着指导、调节和评价等作用。其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离不开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不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还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文本解读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

语文是一门学习汉语及其运用的综合性课程。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确书写汉字、掌握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能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能合理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等都是通过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凭借。然而,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师用书,都没有具体、明确地指出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根据。文本解读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认真梳理、解读教材文本,明确文本特征,找出诸多教学点。这为筛选、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奠定了基础。

2.文本解读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文本解读不仅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还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效解读文本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对文本的解读涉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各式的表达技巧等,而语文教学正是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若缺乏对文本的教学解读,则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教学目标自然也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有效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文本涵盖丰富多样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师生依托文本,通过逐步的解读,总结教学规律,获取知识,并使教学目标在对文本呈现的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解读中得以实现。

(二)教学目标体现文本解读内容的教学价值

有效地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鼓励、控制和评价等功能,但教学目标并不是越多越好,缺乏操作性、无法展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为避免教学目标沦为摆设,需对教学目标涉及的内容进行把控,即对文本解读到的内容进行筛选。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全面、透彻的解读,解读到的内容不可能全部展现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文本解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解读文本,因而,教师解读到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完全呈现。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解读,“把文本的各种价值都读出来,然后根据学情和课程需要,确定本堂课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进而根据这些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由文本解读参与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紧扣文本,还能充分反映文本的教学价值。

(三)文本解读与制定教学目标有机统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与制定教学目标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两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解读内容进行筛选。关于筛选的方法可以借鉴名师的经验,如郑桂华老师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不是文本特有、是否具备核心特质、是否有助于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四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基于文本解读和解读内容的筛选而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紧扣文本。总的说来,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明确、规范表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呈现符合教学需要的部分解读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目标自身的功能,促使教师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勤于思考,从中提升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在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的同时为制定教学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在反映文本教学价值的同时指导师生进行文本解读,二者密切联系,促进教学。

三、基于文本解读制定教学目标的几点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还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合理、有效地解读文本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落实,对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同时还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基于文本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密切关系,下面将针对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提出几点建议:

(一)依体定标,突出文本的独特性

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涉及多种文体。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文体,除了关注其共同的阅读规律外,文体自身的特征也不容忽视。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是对具体的有某种特殊体式的文本的阅读,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体教学”。黄厚江老师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必须体现文体的特征,按照文体的特点和阅读规律组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不同文体的阅读内容和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如阅读诗歌,课标着重强调学生对于诗意、情境与情感的把握;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课标则要求学生能对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

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于同一文体可以采用“千文一法”的做法。在教材中,每一篇选文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教师教授课文应让每一篇文本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明确文本的文体,依据课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文本的独特性。

(二)深入解读文本,适当取舍解读结果确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解读文本展开。教师高质量地解读文本是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质量地解读文本也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关键。然而,反复咀嚼后所解读出来内容并不是都会成为教学点。教师需要对解读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并根据所选择的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关于取舍,教师可凭借的依据很多,如根据各单元不同的学习要求、学情、课时等。由于语文教材通常是根据课文的某些特点选编的,因而文本特点也是取舍解读结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位教师制定的《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词中描绘的意象美。

(1)能正确指出描绘意象的语句。

(2)能正确说出所划语句所描绘意象的内容。

2. 能评析作者在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