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新高考试题的备考反思

作者: 王习睿

2020年,云南省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2023年,云南省语文科目首次纳入新高考。这三年,我们共同见证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沧桑变化,深切感受到了新时代育人理念下高考命题的传承与变革;这三年,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有种摸着石头过河之感,在使用新教材、备考新高考等方面有过很多积极尝试,也有很多遗憾与不足。本次试题分析旨在对这三年的语文教学及备考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希望在之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日将月就,更进一步。

一、树立学考结合意识,备考要回归教材

新高考下的语文题不再是学与考脱离的试题,新高考下的语文课不再是听或不听都行的课堂。因此,老师在教学和备考中都必须比以往更重视语文教材,无论是教材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还是单元学习任务、知识链接,它们都承载着编者的良苦用心。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写出文学短评思路,高考题中考查文学短评实属首次,但这道题仍然可以在新教材中找到出题依据。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该单元的单元主题为“生命的诗意”,在“单元导语”部分就有“尝试写作文学短评”的要求,在“单元学习任务”部分也有“选择一首诗词,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的活动及“学写文学评论”的知识链接。

新高考不再局限于考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考查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启示我们备考不仅要抓专题复习,还要回归教材,挖掘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高考命题的契合点。

二、改变教材使用观念,备考要覆盖所有学习任务群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13个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和3个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读写单元比活动单元更有教学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新教材设置了“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活动单元,这些单元虽不以阅读与写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单元没有教学价值或教学价值较低。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我们的家园”,要求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此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剖析并评价文化现象。这一单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并不指向文本的剖析和解读,却屡次出现在新高考试题中。2023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Ⅰ围绕调查研究展开,第1题B选项以毛泽东在寻乌县开展的调查实践为例,将材料一的主要论点与毛泽东《调查的技术》所倡导的调查理论进行对比。学生如果忘记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学习资源”中有《调查的技术》一文,那么在做题时难免会觉得选项于文无据、过度延伸。又如2020年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客串电视台《中华地名》栏目主持人,以“带你走近(某地)”为题写一篇主持词。作文引导学生关注地名背后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情感意义,这与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的单元学习任务密切相关,也与“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单元学习活动若合一契。这两道试题体现了试题文本与教材文本的互动与融合,更说明了高考命题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也应转变教材使用观念,关注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单元及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群。

三、重视群文阅读教学,备考要总结群文阅读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通过比较阅读、专题阅读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间的关联,体会多个文本在观点、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023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Ⅱ节选自沈从文《社戏》一文,第7题的C、D选项分别将此文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鲁迅的《社戏》及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沈从文的《边城》进行比较。其中,C选项是将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对比,D选项是将同一作家、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对比。选项设置暗藏群文阅读策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阅读仅仅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吗?若我们留意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便会发现,《边城》在新教材中并不是自成一课的,而是与鲁迅的《阿Q正传》合为一课,教材中不止一次提及鲁迅和沈从文都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但二人风格迥异,适于比较。鲁迅否定年年如此的故乡,抨击国民劣根性;沈从文赞美故乡风俗的持久与淳朴,不满现代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侵蚀。二人看似殊途,但他们都借书写故乡来构建心中的理想田园。教师在教学、备考时若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二人作品本质上的异同,学生做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第7题应该较为容易。总而言之,新教材和新高考都强调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运用已有阅读经验来解读新文本、调动已有知识系统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得反思,在教学中是否感受到教材编者的深意?在备考中是否了解出题者的用意?

四、落实整本书阅读,备考要挖掘整本书的多重价值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自提出以来备受关注,该任务群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鉴赏长篇小说与学术著作,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则要求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红楼梦》。

全国卷没有直接考查整本书阅读,但试题中已经有整本书的影子。如2022年全国甲卷将整本书阅读融入作文材料中,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联”作为作文背景,引出移用、化用、独创的生活现象;2022年全国乙卷将整本书阅读融入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3题D选项以《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说明中国传统叙事作品中的视角流动艺术。同样,新高考卷也将整本书阅读融入现代文阅读选文之中。2022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的选文聚焦《红楼梦》的翻译研究;2023年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为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此文与《乡土中国》都是费孝通创作的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学术文章。另外,在近几年的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等地方卷中,也多次出现对《红楼梦》《论语》等著作的考查。我们在日常的训练中可以找一些与整本书阅读有关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作文等试题,来强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新高考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挑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聚焦真题,对试题的题型进行归纳,对试题的变化足够重视,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佳绩。在未来的教学和备考中,我们应深入领会课标精神,用心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把握高考的命题规律,努力做到精准备考。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