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李廷菊“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它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依据某个议题而选取多篇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通过学生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教学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对统编教材构建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化的一种回应,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是基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开展的,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课外阅读课内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班上学生的调查了解,我发现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让人堪忧。以八年级上册为例,学生至少应该读完《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六部名著,可是读完六部著作的学生仅占班级的百分之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量最为贫乏。我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因为看的课外书少,造成知识面太狭窄,语感较差,使得课堂上很多问题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知识而无法达成共鸣,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当然,群文阅读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只有找到恰当的方式,才能达成预想的效果。首先,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是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要让学生理解、接纳最终喜欢。其次,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是有深度的。教师所组建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规律,或是阅读的规律,或是写作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文本的规律、思考问题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规律等。最后,我认为群文阅读应该是有思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敢于在课堂上大声发言,不羞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当学生都变成阅读小能手了,教师就达成从思维品质、高阶思维的角度提升学生思考力的目的了。而学生也能在追求阅读的快乐、获得智慧的递增、获得情感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是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的新领域。教师通过对比和深度思考,最后来获取观点。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用得最多的教学策略。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展开对“比较式群文阅读教学”的浅见。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践案例
1.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是一大重点,而这一要点的突破,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通过对游记的学习入手。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游记单元,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设计。它把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设计在一块,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深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写景中抒情言志,把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这在本单元的四篇游记中均有体现: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描写,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写作者在生命极限处见到的景物,生命、死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登勃朗峰》一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描绘了勃朗峰的美景及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逸事,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出勃朗峰神奇美丽景观的赞叹,又感叹了美景转瞬即逝,希望人们珍惜美景,投身于大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新颖巧妙的叙述角度、清晰明了的游览行踪、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都值得借鉴与学习。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应将“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及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这两个点作为本单元群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2.同作者的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不仅弥补了单一文本阅读的局限性,还丰厚了阅读内容,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少不了这位重要的作家——鲁迅。《社戏》,就是鲁迅的经典之作。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可将《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并关注三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关联、写法上的特色、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以“感受鲁迅先生的故乡情怀”为议题来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切实体味鲁迅先生的乡情。
《社戏》一文通过小时候的“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戏的过程,体现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表达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美好童年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理想色彩。作者所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孩子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村的自由生活。《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里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表达了社会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这三篇文章中,鲁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非常统一的,都贯穿了儿时的快乐与对社会的思考,其中不乏真挚浓烈的家国情怀。一组群文阅读,能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先生,除去严厉的一面,还能感受到鲁迅儿时天真可爱的一面,对鲁迅的经历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其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比孤立地去赏析其中任何一篇文章要透彻得多。
3.文言文、古诗文群文阅读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它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复,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经典之作。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将它与《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因为本文与《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并称为“吴均三书”。教师执教时可从“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和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的议题展开学习。可设计这样的拓展问题来贯穿群文阅读:“阅读三封书信,并思考这三封书信的异同。”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深入思考后不难得出共同之处:这三篇文章均有景物描写,也都体现了文人雅士高洁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与施从事书》中看见山水心乐之,其中,“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是动情;《与顾章书》中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来寄情,如“菊花”“竹实”“仁智之乐”等;《与朱元思书》则是忘情,这是作者的最高境界。
又如,名篇《岳阳楼记》主要表达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是登岳阳楼的还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根据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以上三首古诗都写了登岳阳楼一事,请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和文言文《岳阳楼记》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对比,有何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的阅读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不仅会认真去查找资料读,还会带着问题深入思考。部分学生甚至会将自己的见解和同学或老师分享、探讨。当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群文阅读便有了思想、有了温情、有了深度,师生共得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实践证明,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深入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不但教师教学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加明显。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发浓厚了。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技巧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达成高效的教学技巧,可从以下方面努力去做:
1.教师应建立一个“群文教学库”
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准备所需的教学材料。所准备的教学材料必须有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群文阅读材料的范围广,教师应将这些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便于课堂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也便于复习期间开展学生群文阅读教学的训练。当然,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在教材中出现的文章,这能加强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例如,《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的阅读内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而《与朱元思书》与《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三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则出现在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的补充阅读材料《遥远的记忆》一书中,作为群文教学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对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题备考提供了补充练习的材料。
2.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阅读素养
群文阅读不能只是阅读,而不注意成长。一节课不是做句号,而是要做问号、省略号。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素养。
3.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快速阅读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适合群文阅读的有默读和略读、浏览。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适合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伟大的悲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们要教会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让学生说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大意——复述故事。最后,引导学生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快速阅读的阅读形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群文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思考,既是阅读的核心,更是群文阅读的价值追求,因为群文阅读不仅扩大了阅读的范围,而且拓宽了思维的领域,并且充分尊重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提升阅读效率,这一教学方式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了一道新天地,相信初中语文教学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