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 王习睿
【编者按】整本书阅读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界的热点话题。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纳入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体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期,我们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介绍人物形象解读的经验,以飨读者。
一、设计意图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下册第七单元的主要内容,隶属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作为长篇小说,《红楼梦》具有篇幅宏大、人物众多、思想厚重的特点,与以梳理文章观点、把握论证逻辑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术著作类整本书阅读不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开展可以从人物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鉴赏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探析人物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深意与悲悯情怀。
对于高中生而言,“人物论”才是《红楼梦》中最有活力、最有思辨空间的领域。在回顾学生初读《红楼梦》后所写的读书报告时,我发现学生对薛宝钗的认识较为单一,喜欢薛宝钗者认为她端庄大方、周到体贴,贬低薛宝钗者认为她虚伪圆滑、心机深沉,对人物的理解较为标签化、模式化。甚至一些学生受影视传播的影响,对薛宝钗的理解是先入为主的,是未读其人而先下定论的,仅仅把宝钗看作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对薛宝钗的人生悲剧缺少深入思考。因此,我决定聚焦薛宝钗这一常被误读的人物开展专题研读,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理解薛宝钗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积累研读小说人物的经验。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同列“金陵十二钗”榜首,均是大观园中出类拔萃的女性,但二人在为人处世、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界拥薛贬林,拥林贬薛,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在笔者看来,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参与混战,争出高下,为人物下定论,而有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曹雪芹在创作人物时善于运用对照的表现手法,巧妙设置情节,多次将宝钗与黛玉的外貌、才学、品行进行对比,达到“特犯不犯”的艺术境界;二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宝钗不是黛玉的陪衬,不是非黑即白的扁平人物,而是引人深思的“真”的人物。贾宝玉对薛宝钗的复杂态度也最能映射出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思考,宝钗作为最符合时代要求、传统规范的完美女性,宝玉对其既有欣赏,也有批判和同情,但终究是疏离。宝玉与宝钗的关系,恰似作者与时代的关系。因此,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寄托着曹雪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梳理整合文本,结合小说中典型人物对薛宝钗的相关评价,把握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对薛宝钗形象有基本的了解;
(二)精读文本,运用思辨性思维深化理解,将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比较对照,结合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文段,对薛宝钗形象有更全面、多元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文本,探究薛宝钗人物性格成因,体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悲悯情怀,鼓励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成果。
二、教学扫描
环节一:导入
【师】在《红楼梦》第63回中,群芳齐荟萃,夜宴掣花签,花签既切合人物性格,又暗示了人物的命运。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湘云是香梦沉酣的海棠。同学们还记得宝钗抽到的是什么花?
【生】宝钗抽到的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签下题有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
【师】“任是无情也动人”应作何理解?宝钗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今天,我们在听其言、观其行中识宝钗,在慎思明辨中品红楼。在研读文本中,走进薛宝钗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塑造人物背后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高峰,小说中人物众多,却个性鲜明,各具风采。薛宝钗是热中含冷、道是多情却又无情的复杂形象,导入部分指向人物形象的矛盾之处,为之后的教学环节预留思辨空间。
环节二:我看宝钗
【师】《红楼梦》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作品,薛宝钗是一个值得一品再品的典型形象。一千个读者眼中可能就有一千个薛宝钗,请同学们结合初读《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谈一谈你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印象。
【生1】宝钗端庄大方,豁达开朗,热心善良,宽容大度。
【生2】宝钗漠视生命,性情冷淡甚至冷酷,对于金钏之死过于理性。
【生3】宝钗情商高,会做人。她深谙人情世故,做事妥当老练。
【生4】宝钗城府深沉,把一切埋在心里,很难看出她的好恶和情绪。
【师小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们在分享初读感受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薛宝钗很复杂,她善良却不乏冷漠,她忙于人前应候却很少与人深交。
本环节是专题研读的起点,学生分享初读感受的过程,也是教师把握学生阅读情况的过程。学生在初读阶段独立品析人物时也许会顾此失彼,比较关注薛宝钗的某一面。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看到宝钗这一人物是多面而立体的,并不是脸谱化的存在。
环节三:书中人看宝钗
【师】书中人又是如何看宝钗的呢?请同学们以观察员的身份深入贾府,观察并总结贾府众人眼中的薛宝钗的形象特点。
(1)以贾母之眼看宝钗(第22回)
(2)以赵姨娘之眼看宝钗(第67回)
(3)以小丫头之眼看宝钗(第5回)
【生5】以贾母之眼看宝钗,宝钗“稳重和平”,对长辈孝顺体贴。
【生6】以赵姨娘之眼看宝钗,可以看出宝钗“会做人,很大方”,她面面俱到、周到公正,“不露出谁薄谁厚”。
【生7】以小丫头之眼看宝钗,宝钗“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师小结】在贾府众人眼中,宝钗是一个稳重大方、温柔体贴、细致周到的大家闺秀。宝钗对上博得了贾母等长辈的欢心,对下赢得了下人的一片赞誉,甚至连贾府中如赵姨娘这样的边缘人,她也并不遗漏,可谓是面面俱到。
【师】在与宝钗交往最为密切的小伙伴们眼中,宝钗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继续以观察员的身份深入宝钗的朋友圈,观察并总结大观园女儿们眼中的宝钗。
(4)以湘云之眼看宝钗(第32回)
(5)以黛玉之眼看宝钗(第5回、第45回)
【生8】在小说第32回中,袭人请湘云为宝玉做些针线活,宝钗在得知情况以后,就将湘云“在家里竟一点儿也做不得主”的处境告诉袭人,希望袭人能够体谅湘云。以湘云之眼看宝钗,我们看到宝钗的热心善良、细心体贴、乐于助人。
【师】宝钗对湘云细致入微的体贴在小说第37回也有体现,史湘云想做东道邀诗社,宝钗知道她手头不宽裕,在家不能做主,主动帮湘云办螃蟹宴。
【生9】黛玉对宝钗的看法前后发生了转变。小说第5回中,因为宝钗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便对宝钗有“悒郁不忿之意”。而到了小说第45回,在林黛玉生病期间,宝钗看望黛玉,并为黛玉提供燕窝,黛玉十分感动。
【师】我们注意,文段中的五个“竟”字写尽了黛玉的悔意,也暗示着两人关系由疏离、对立到冰释前嫌、推心置腹的转变。
【师小结】我们将贾府众人及大观园女儿们对宝钗的评价进行整合可以发现,宝钗的确有细致周到、热情善良的一面,可谓“多情如此”。
“我看宝钗”环节只要求学生简单概括人物特征,“书中人看宝钗”则需要学生细读文本,将书中典型人物对薛宝钗的评价进行梳理,对薛宝钗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整合。
环节四:道是多情却无情
【师】刚刚我们读到了一个多情的宝钗,而宝钗所抽花签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10】宝钗既有多情的一面,又有无情的一面。“无情”是指薛宝钗的冷漠。小说第32回写了金钏投井之后,袭人伤感落泪,王夫人因心中愧疚也不禁流泪,而宝钗却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并劝王夫人“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生11】“无情”指薛宝钗的自私。在第27回写宝钗滴翠亭扑蝶时偷听红玉和坠儿的谈话,担心被察觉便使了“金蝉脱壳”之计,嫁祸给林黛玉。
【师】宝钗是否嫁祸黛玉,这已经成了红学公案。有人认为这只是宝钗下意识的自保之举,也有人认为是宝钗刻意陷害黛玉。无论如何,她在自己危险之际,将风险转移给他人,这样的行为实为损人利己,并不光彩。
【师】除了将“无情”理解为冷漠、自私,“无情”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吗?我们结合宝玉对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态度来进一步思考。小说第5回借曲子《终身误》表明“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小说第36回中更是以贾宝玉之口喊出:“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为什么宝玉会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道木石前盟”的感叹?请学生结合材料(第34回、第36回),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12】我们小组着重分析小说第34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都来探望他,都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但是两人的语言、神态和情感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宝钗“早听人一句话”暗含长辈式的责备和劝诫;“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里的我们其实是指“我”,写出了宝钗的含蓄;她“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的就红了脸”,可以看出宝钗的感情是克制而内敛的。反观黛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写明黛玉哭泣时间之久;“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句话虽短,但流露真情,表现出她对宝玉挨打的心痛。两相对比,更能看出黛玉感性,宝钗理智。
【师】正如孙绍振所言,“从形象的实质上来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矛盾,并不是实用道德理性的善恶,而是审美价值的情感”。两人的对立并不是道德层面上的,而是情感层面上的。黛玉“多情”,宝钗“无情”,宝钗的“无情”主要体现在她对真实而珍贵的爱情的克制。
【生13】林黛玉和薛宝钗均是才貌出众、风华绝代的女子,甚至宝钗在贾府因待人接物周到妥帖而更受欢迎。宝玉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宝钗?这是因为宝玉和宝钗志不同,道不合。小说第36回也运用对比来说明宝钗常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而黛玉从不劝宝玉立身扬名。
【师】与黛玉相比,宝钗的确不是叛逆者,她拘于世俗,限于功名,困于闺阁女子的标准,一举一动都极有分寸,是积极入世、循规蹈矩的贤良淑女。宝钗的“无情”也表现为她牺牲自己的诗情与才华,自觉接受并维护儒学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
【PPT展示】黛玉热烈,宝钗冷静;黛玉感性,宝钗理智;黛玉率性自然,宝钗随分从时;黛玉在乎诗与情,宝钗在乎德与礼。
【师小结】黛玉的热烈、感性、率性自然以及她对诗与情的追求,和宝玉一致;而宝钗的冷静、理智、随分从时,对德与礼的遵循,使得她和宝玉疏离。曹雪芹常常采用“特犯不犯”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把林黛玉、薛宝钗两个妙龄少女置于同一场合,做人情的对比,写思想的对立,两个人物既互相对照,又同中见异,春兰秋菊,各有佳妙,都是古典小说不朽的艺术典型。
本环节主要目的有三:一是跳出对宝钗的常规认识,分析这一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二是深入探究“无情”的内涵,“无情”其实不仅指薛宝钗的冷漠、自私,还指她顺应社会教化、道德规范,自觉克制情感,压抑天然人性;三是了解作者采用“特犯不犯”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鲜活。
环节五:无情之因
【师】是什么使得薛宝钗成为道是多情却无情之人呢?请学生结合小说相关文段(第4回、第7回、第42回),分析原因。
【生14】宝钗出身金陵薛家,一个没落的皇商之家。其父早亡,其母平庸无能,其兄奢侈傲慢、不懂经营。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中成长,使得她养成了“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行事准则。
【生15】宝钗克制到可以做到好看的书不看,有趣的事不做,对道德情操的坚守近乎苛刻,这与家中长辈的管教有关,大人们以“打”“骂”“烧”压制了宝钗的天性。